首页 2007年第11期

对接 勾连 整合

作者:池赛霞 程必荣




  
  素材对接话题的策略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着重选取苏轼人生中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登上文学顶峰,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本文的突出特色就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可以说,素材对接话题并将两者之间勾连得天衣无缝。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由此引发更深层的议论,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整合出更深刻的内涵(主题):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结尾的画龙点睛,让所用素材熠熠生辉。
  
  四、实战演练
  题目:请以“纪念”为话题,以“苏轼的人生事例”为素材,写一篇文章。
  ■ 优秀作文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在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处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人生的大海上。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素材对接话题的策略
  本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一文脱胎而来的,巧妙的是作者能在文章适当的地方加入了一个点题的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话题)对接到一起。“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素材与话题勾连的关键点。作者在此只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路开阔,逻辑严密,素材对接话题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