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1期
对接 勾连 整合
作者:池赛霞 程必荣
作文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在考试中尤其是高考时,一方面,由于紧张,或由于平时素材的积累还很薄弱,面对话题,考生会有“咬断笔杆不放松”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炊”的感慨;另一方面,对于素材的认识和运用,考生往往又易陷入误区,认为一则素材只为一个主题存在,只捕捉到一则素材的表层意义,却不能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素材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考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所以,应该明确,一则事例(素材)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时,你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从常见熟例的不同角度切入,从熟知的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技高一筹的效果。鉴于此,我们可以用素材来对接、勾连、整合话题。
其基本步骤是:
1、对接:就是任意寻找一个你熟悉的材料,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去对接迎合话题,看看有没有被使用的可能性。
2、勾连:把你寻找到的材料与话题加以联系,看看能不能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如果可以的话,就用一两句话在二者间架起一座桥,使材料与话题的某个方面勾连起来。
3、整合:把材料与话题有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内容归纳整合在一起,提炼出一个新的意义点——主题。
二、示例指导
话题:有人说“玩物丧志”,有人说“玩物长智”,对于“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样看的?请以“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对于这个话题,同学可能仅仅想到的是自己的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很难打开思路。而用材料去“对接”话题会怎样呢?
1、对接:同学们好好想想,我们读过那么多的名著,那么多的文学人物如陶渊明、王羲之、李白、苏轼、杜甫等等有没有“玩”过?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们有没有“玩”过?
这些文学人物的事例就可以与话题“玩”对接起来。
2、勾连:把人物用一两句话与“玩”串接联系起来,即将素材内容勾连到话题上。
现联系所学的课文举例如下:
(1)文学领域:
陶渊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把酒赏菊,或举杯邀邻,这不也是与“玩”字有关吗?
王羲之: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为修禊事,与朋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不是“玩”吗?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正是“玩”后所作吗?一篇《将进酒》虽为解愁之作,但从一个角度而言不也可以说是饮酒寻(玩)乐之事吗?
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篇《赤壁赋》不正是“玩”之所得的千古名作吗?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不是当时“玩”兴勃发的写照吗?
按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把很多文人或历史人物与“玩”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从文学领域自然延伸到其他领域,如:
(2)科学领域: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与蒸汽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学”都可以和“玩”联系起来。
(3)体育领域:泰森从街头“玩”到了拳击台,贝利从街头“玩”到了世界足坛,丁俊晖从家乡“玩”到了英国,成为台球世界一颗闪亮的新星,在多哈亚运会上成为“三冠王”。
(4)其他领域:比尔·盖茨“玩”出了一个微软帝国……
3、整合:对以上的材料进行归纳整合并加以提炼,可以从一方面成文,也可以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写,这样就可获得不同的意义点——主题:
(1)翻开一部厚厚的文学史,仿佛是有一个“玩”字贯串始终的。在“玩”的同时,那些文人也把他们的情思抛洒在了山川河流之中,寄托在清风明月之中。文学因“玩”而生动,因“玩”而璀璨。
(2)科学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往往起源于一份小小的童心。正是许许多多的“玩”,才推动科学的巨轮滚滚向前。科学因“玩”而前进,因“玩”而辉煌。
(3)“玩”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许多人的成功,就起始于一个“玩”字。人生因“玩”而精彩,因“玩”而壮丽。
……
三、实践范例
以“苏轼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对接、勾连、整合不同的话题: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北宋元丰十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离京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当时朝中政敌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苏轼加以严办。又从苏轼其他的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指控苏轼“大逆不道”,想置苏轼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39位亲友、100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十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则素材可以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上。如“位置和价值”、“星形和圆形”、“留给明天”等。请看下面的文章是如何对接、勾连、整合的。
话题:位置和价值
■ 佳作示例一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光明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处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