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官场小说 > 市委书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十二 | |
|
|
瘦子插话:“我问你,有没有暂住证?” “暂住证难道比身份证、党费证、大专毕业证、特约记者证都重要?”陈正言质问道。 “其他不要讲了,请你回答有还是没有。”胖子严肃地说。 “没有。” 胖子警察出示一本《北京市治安收容管理条例》,说:“对不起,按这个本子上的规定,我们得送你去收容站。” 再次上车,目的地是设在西城的一家收容所。 车开进收容所南边的一个小院。胖警察下车,大概要办交接手续。 陈正言看到这里的“生意”非常火爆,各个派出所的收容车源源不断地送来人。 交接完毕,他们不再是派出所的人。 “所有盲流请注意,都蹲着,两只手放在头上,排好队……”一名保安手拿扩音喇叭不停地广播着。 轮到陈正言办手续。 收容所为每一个盲流建立档案。“嚓”的一声,一张标准照收入相机。然后到了一个窗口前,看不到面孔,只听到声音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如实地回答。之后到存放处。手机、呼机、贵重物品被勒令掏出,身上不许带超过100块钱的现金。 为什么允许带100元? 肯定有原因。 办完这些手续后,正式成为收容所的被遣送对象。 他被带到一个很高很厚重的大铁门前。 门缓缓地打开。霎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黑压压地蹲了好多人,分成好多伙,每伙大概有二百五十人左右,总共有一两千人。院子的南边是警察办公的两层小楼。北面、东面、西面都是关盲流的房子,阳台全部用钢筋封闭。楼上和院子里的人加起来大概有两三千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上班的人陆续到岗。十分钟过去……半个小时过去……还是不见陈正言的身影。值班总编问身边的小王,陈正言打电话来了没有?没有。你们打了他的呼机没有?呼了,没有回话。昨天下班陈正言是不是很正常?正常。这就怪了。陈正言平时从不迟到早退,办事认真,好学上进,怎么会招呼不打一声就不来上班呢?肯定出事了。值班总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安排:“小王,你到陈正言的出租房看看,陈正言可能出事了,如有什么事立即向我汇报。”小王走后,值班总编亲自呼了两遍陈正言的呼机。接着从微机中调出陈正言的履历表。他想通过履历表找到陈正言在北京的关系。然而很失望,陈正言在北京没有亲戚朋友。他是凭自己的实力考进新华社的,没有人引荐。 小王打来电话,据房东讲,陈正言从昨晚到现在都没有回家。 一个大活人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 此时的陈正言在睡觉。他睡觉的这间房子大概有30平方米,床占去三分之二的面积。床上躺了一百多号“盲流”,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 这些人都是社会底层人物,有做厨师的,有做杂活的,有搞装修的,也有上班的白领。大部分人都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靠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暂住证或者没带暂住证出门被收容的。有一盲流说,他是在做饭的时候被扭走的,走时还来不及关炉子,恐怕铁锅已经变成废铁。 “吵什么吵!给我睡觉!”保安出现在门前。原来每间房都安了监视器。 这样的夜晚陈正言无法入睡。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人身自由被剥夺的滋味。虽然“收容不是犯法”,“收容”是“收留救济”的意思,可谁愿意被强迫停止工作,被这样收留救济呢? 天亮了。 下楼,集合,列队,点名,这样的动作一天三次。由于不干活,因此没有早餐。午饭是窝头,一人两个,不许多拿。看到别人拿塑料碗盛白菜汤喝,陈正言也想喝汤,就是找不到碗。怎么回事?去买,5元钱一个。陈正言这才看见有人推着小车在铁窗外卖东西,外面0.5元一根的火腿肠这里2元,外面0.7元的方便面也是2元一袋,薄薄的塑料碗5元钱一个,还有其他一些5元的东西。卖东西的人是这里某处长或科长的亲戚。 怪不得允许有100元的“私房钱”。 每天不断有“盲流”被拉进来。喇叭里不时念着一些“盲流”的名字。一个地方凑够一节车厢,就遣送回家。 施继权已被遣送回家。陈正言和叶国保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所在的省份不愿收留他们,理由充分——打工不是盲流。打工在一些人口大省被视为一大产业,有的地方还提出了“打工经济”的口号。 一个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谁是谁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谁来为这些回不了家的盲流买单? 没有免费的午餐,收容所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自己为自己买单。 到农场劳动,赚回在收容所的“消费”就放人。 陈正言他们这些没人要的“盲流”被大巴拉到一个望不到边际的农场。 下车后开始检查。检查什么?检查有没有私藏物资。所有人必须脱掉身上的衣服,包括内裤。 陈正言不愿脱裤子。几个人一拥而上,将他踢翻在地,扯下他的内裤。 农场总有干不完的农活…… 这样的日子终于结束。 坐在从昌平回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陈正言一言不发…… 车子突然熄火。有人提议打110报警。顿时有人慌了神,警察来了会不会查暂住证?车上不少人是刚刚释放的盲流,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更像盲流。如果真要查暂住证,那又得回收容所。 谈虎色变。 必须阻止报警。 办法简单,不就是推车吗? “一……二……三……”公交车在一群蓬头垢面者的簇拥和呐喊声中缓缓起动。 二 来不及打扮,必须赶在下班前到《新华每日电讯》社。 干什么? 解释。一别数日,不说清楚不行。 几乎是跑步。 来到新华社大门,陈正言火急火燎地出示证件。 没有等到武警战士熟悉的手势,而是在仔细端详琢磨他的出入证。 难道还有假?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