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八、十九世纪末以 后我国蚕业概况
 


八、十九世纪末以

后我国蚕业概况

 

十九世纪后期,蚕桑生产虽然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浙许多地方和珠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着,可是广大蚕农养蚕还是袭用千百年来的老方法,而当时法国和日本已把近代自然科学运用到养蚕上来,日本所产丝茧已优于我国。这时候,我国蚕业的改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杭州知府林迪臣首先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日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制造蚕种,改进我国的蚕业。它不仅是我国第一所蚕桑学校,也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学校。

随后,江苏,河北、山东、四川等省也在二十世纪初,先后开办蚕桑学堂,或在农业学堂中设立蚕桑科,以杭州蚕学馆的毕业生为教师。

在二十世纪初兴办的蚕桑教育事业中,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蚕桑学堂”。在封建时代,女子被禁锢在深闺里,很少受教育的机会。可是农村中养蚕工作,通常都是妇女承担的,培养女子蚕业人才,到农村中去指导养蚕,推广改良的蚕桑技术,自比男子更为适宜。1904年杭州蚕学馆的毕业生在上海高昌庙开办的“女子蚕桑学堂”,便是适应社会需要、突破封建礼教建立起来的。它是我国最早的女子蚕桑学校,也是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除蚕桑学校以外,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装潢门面,聊资点缀,也设过一些蚕业改进机构。它们经费极少,兴废无常。但在这些学校和机构中工作的蚕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广大蚕农的配合下,艰苦努力,从事蚕桑技术的改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其中最突出的是蚕种制造。

原来我国养蚕所用的蚕种,或者蚕农自己留种,或者向专门制造蚕种的人家——“土种业”者购买。农家或土种业者只是挑选茧粒较大,茧层较厚,外表看来比较健康的蚕蛾,雌雄交配后制成蚕种。这样,虽也有存优去劣的作用,但制成的蚕种,品种混杂,而且前代蚕儿的病毒可以通过蚕种传给后代。饲养的时候,如遇气候失调,或饲育上不很当心,便容易发生蚕病,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杭州蚕学馆最先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制造蚕种,这种蚕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改良蚕种”,以别于过去蚕农自留或向土种业者购买的“土种”。最初制造的改良蚕种是纯系蚕种。1924年浙江蚕桑学校首先较大量地制造“一代交杂种”,1927年江苏省又制成“人工孵化秋蚕种”,先后加以推广。这些蚕种的制成,都是我国近代制种技术上的重大改进。

江、浙太湖地区,由于采用了改良蚕种和改进了养蚕方法,每张蚕种,一般能产鲜茧二十五斤上下;缫丝一斤,约用鲜茧十斤。在此以前,每张相等量的土种,平均只产鲜茧十二斤;缫丝一斤需用鲜茧十六斤。每亩桑园平均产叶量,至抗战前夕,也由五百五十斤增至八百五十斤。

我们必须指出,改良蚕种所产的蚕茧,丝量多,茧质好,可以降低缫丝成本,提高丝绸质量,对丝茧厂商是十分有利的。但饲养改良蚕种成本较大,而丝茧厂商向蚕农收购改良蚕茧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茧价。所以蚕种的改良,主要受益者是丝茧厂商,而不是广大蚕农。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无产阶级的所得微不足道。”

正当我国蚕桑技术的改进在蚕桑生产上初见成效的时候,1927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恐慌。国际市场上蚕丝销路停滞,丝价惨跌,我国丝蚕生产受到强烈冲击。据调查:1930年秋,上海九十七家丝厂,停工的六十五家。丝厂停工,蚕茧没有出路,茧价随着下跌,蚕农栽桑养蚕大为亏蚀,我国百孔千疮的农村经济又进一步被推向崩溃的深渊。

1934年前后,世界经济恐慌渐渐过去,我国丝蚕业也稍稍复苏。可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七七事变”,我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太湖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相继沦陷。丝厂被破坏,蚕丝外销断绝,丝茧没有出路。在兵荒马乱之中,蚕农也无心养蚕。同时敌伪在沦陷区内又大肆搜刮粮食,粮荒严重;农村中燃料也相当紧张。广大蚕农为了维持生活,忍痛把桑树连根挖去,改种粮食。1932年,浙江全省有二百六七十万亩桑园,每年可产近两千万担桑叶;抗战结束后的1947年,全省桑园面积还不到一百万亩,约为1932年的三分之一。更由于桑园管理粗放和肥料不足等原因,1947年春期只产叶二百五十万担上下。总之抗战期间,我国蚕桑生产所遭受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又倒行逆施,发动内

 

战,使全国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蚕桑生产也同其他各种经济事业一样更加趋于没落。1948年,浙江全省鲜茧收购量十三万担带零,1949年更降到九万担。而1936年全省收购鲜茧近六十五万担。也就是说,解放前一年的浙江全省鲜茧收购量只及抗战前一年的五分之一;解放那一年的鲜茧收购量还不到抗战前一年的七分之一。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同浙江相仿。

解放以后,我国奄奄一息的蚕桑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下,开辟了很多新蚕区,扭转过去浙西、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少数地区蚕桑业畸形繁荣,而其他很多地方凋残冷落的局面。现在全国除青海、西藏外,其余各省、区都有了栽桑养蚕这门副业。解放以后,蚕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高产记录不断创新。现在每张蚕种产茧八、九十斤上下,每亩桑田产叶四、五千斤。这都是解放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

 


 




《列宁全集》第29卷,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