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1期
家兴必合
作者:李宗儒
“你尽管放心。”梁必生郑重地点点头,又说:“那张报纸呢,拿来俺看看。”
梁兴旺从家谱箱里取出报纸,递给梁必生。
这是张折叠着的八开油印小报,纸页泛黄,墨迹洇散。梁必生小心翼翼地展开后,一眼就找到了那篇报道,标题是“马踏亲情,报以仇弹”。编者还加了个“亲不亲阶级分”的按语。
四 感念放生
梁必生查梁氏家谱无果,又遍访了庄上外姓户,也没有发现与文姓沾亲带故的。梁必生就打算去趟市台办,告诉张主任查找的结果,也打听下那边是否回了信,不过他心里已是凉了半截。正待动身,市台办的小汽车二次来到梁家庄。
张主任见面就道:“台湾的文若倩回信啦。”
梁必生抢先说:“咋样,是弄错了吧?”
张主任笑了:“不仅没寄错,而且又汇来1万美元。”
“啥?又汇来了钱?”梁必生呆愣愣地问:“她到底是俺庄的啥人?”
“她呀,”张主任故意顿了一下才说:“她丈夫是梁家君!”
梁家君?他不是被拐爷打死了吗?而且死时还没有成家,哪来的媳妇呢?梁必生简直蒙了头。
原来,梁家君并没有死。当时,他满腹怨恨纵马踏翻梁家明而去,心想,只要背后枪响,自己必死无疑。然而,枪响了,呼啸的子弹却只掠过头皮击飞了帽子。枪响帽飞的刹那,梁家君知道这是堂兄枪下放生,于是他立即装作中弹落马。
梁家君是个聪明人,躺地装死时不禁顿悟:身为起义骨干,又是警卫班长的梁家明,若想寻个开枪的借口,只须令士兵端枪围立即可,又何必同人们一起背身坐挡,任由马越头顶,而后开枪?凭他的枪法,别说腿受伤影响不了准确性,就是闭眼盲射,自己也难以逃脱。看来这是堂兄的一片亲情苦心呀!只是马踏腿骨,堂兄伤得不轻。梁家君这般想来,又是感激又是悔恨,心中暗誓来日定报此恩!
梁家君本想回到师部再图发展,没想到却被以投共嫌疑分子的罪名给看押起来。亏得战事吃紧,长官没闲工夫处置,关了几天就随残兵败将溃退到了江南;又过了几个月,随败军稀里糊涂地登上兵舰,再靠岸时才知已到了台湾。
来台部队官兵众多,梁家君深知升迁无望,回大陆也无望,就与当地的民女文若倩结了婚。不久部队裁减,梁家君复员到社会上谋生。他人生地不熟,又没专业知识和经营头脑,只有卖力气打工。几个孩子相继出生,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每当遇到生活的沟坎时,就激发出他强烈的思乡情,更愧疚无以回报堂兄的大恩,悔不该当初鬼迷心窍逃走,落到今日异地他乡倍感凄凉!
生活的重压和心情的郁闷,致使梁家君身患多种疾病,不到五十便撒手西归。临终嘱妻两件事,一是有朝一日携子女到梁家庄认祖归宗;二是待有积蓄后补偿梁家明断腿放生之情。
文若倩牢记丈夫的嘱托,可始终难了此愿。尽管两岸关系解冻了,可她家的经济状况拮据,拿不出必要的钱款如何认祖归宗答谢恩人?直到孩子们的孩子都长大后,文若倩才凑足了几万美元准备省亲。
由于此事耽搁过久,无法自圆其说,且有踩伤堂兄之过,贸然回梁家庄,恐遭难堪,为此文若倩才用了“捐款铺路”的办法。她想,梁家庄地处穷山区,肯定格外需要钱,收到捐款,哪会深究来路?待庄上用我的捐款办了公益事,再回去露面,一来脸上光彩,二来宗亲不好挑理。没想到梁家庄穷是穷,却不收来路不清的钱,无奈,文若倩只好向市台办道明实情。听说梁家明已去世,故再寄1万美元抚恤梁家明的家属,并请张主任从中斡旋,以便认祖归宗了却丈夫遗愿。
听完张主任的叙说,梁必生恍然大悟,连说:“这就对了,这就对了。”
原来,他在查看家谱时发现,别的宗亲亡故后,拐爷都在名下画个括号,标明卒年,而梁家君名字后面不仅没有卒年,而且还留出大片空白。当时感到纳闷,就追问其死讯的虚实。后来梁兴旺道出了隐情,还见证了当年的战报,这才信实,以为拐爷心有隐痛故不按常规记写。现在看来,拐爷是知道梁家君没有死,而留下续填子孙的空位。
梁必生高兴地陪同张主任一块去了兴旺家。
梁兴旺听罢,一拍大腿道:“俺说那写的啥意思呢?原来是为这!”说着,他忙着又取出那张战报,指着“马踏亲情,报以仇弹”标题旁的一行铅笔字。由于年代久远笔迹淡浅模糊,且字体歪斜更难辨认,经梁兴旺提示才隐隐识得是“我只打掉了反动帽子”几个字。由此更加验证了文若倩说的话。
真相大白后,梁必生请张主任向文若倩转达乡亲们的态度:一、感谢她不忘乡土捐款助亲之情,考虑到她家也不宽裕,所捐款项(赠与梁家明的1万美元除外)作为其投资股份兴建果品加工厂;二、希望她打消顾虑早日来庄省亲,梁家庄的宗亲们欢迎她携子女回家话叙离情;三、梁家明已故,其家人表示理解梁家君当时所为,不计恩怨,共续亲情。
五 家兴必合
秋后,漫山遍沟的山果压弯了枝桠,梁家庄果品厂也竣工投产了。中秋节前,已过古稀的文若倩,带着子孙媳妇十余人来到梁家庄。
梁氏家族举行了浓浓亲情的欢迎仪式。在支书梁必生的一一引见下,文若倩向庄上的长辈行了礼,同时也接受了近亲晚辈的见面礼。随后由长辈引领,设供燃香拜祭了祖坟。文若倩又专门祭奠了拐爷,替家君请罪谢恩。接下来续了家谱,参观了果品厂。
晚上,梁兴旺家的院子里坐满了两岸团聚的亲人。皓月当空,夜空如洗,秋风送爽,亲情缠绵。人们一边品尝着月饼果品,一边畅叙亲情家史。
文若倩欠身道:“兴旺,你家君叔告诉我,梁家后代起名要循字论辈,所以儿子们的名字带了‘兴’字,孙子辈带了‘必’字,可再往下他就没告诉。前些日子我的长孙媳生了个男孩,因不晓应循哪个辈分字,我就在他名字中嵌了个‘合’字,不知是否妥当?”
梁兴旺笑道:“按说该是‘仁’字辈,不过现在人们常起单字名,所以也就不大在意辈分字了。没啥妥不妥的,叫啥啥好。”
文若倩摇摇头:“既然认祖归宗,理应依照规矩起名,我回去就给重孙更名。”
“二奶奶,不必忙着更名。”梁必生按辈分叫着文若倩,插话道,“你先说说咋就想起个‘合’字?”
“我是这么寻思的。”文若倩说,“你二爷的辈分字是‘家’,接下来是‘兴’、‘必’,下面用什么字好呢?我想,咱们梁家人分居海峡两岸,台湾还没统一,来往走动挺不方便的,要是能早日合到一起,兴兴旺旺过日子,那该有多好,所以就起了个‘合’字,连起来就是‘家兴必合’的意思。”
梁必生闻听,激动地站起身,对着满院的宗亲道:“大家听到了吗?这个‘合’字用得多好呀!一个字反映了俺们梁氏家族的心声。俺说,二奶奶起的这名不用改,往后咱庄上再添了‘仁’字辈的孩子,也用上‘合’字,咱们共同盼望两岸合归一统,国家更加兴旺发达。”
“同意!’
院子里顿时齐声叫好,一片欢腾。
(责编:王凡?摇图:张永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