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一现话红楼之明心见性篇



  必须排除这样一种倾向,按照这种倾向,似乎《红楼梦》乃是集“黑话”之大成,必须要到所谓“野史”里去找寻它的根源,必须要没完没了地索引、穿凿附会等等。
  这么做当然不会没有收获。既然大家公认,曹雪芹是个渊博的人,那么他看的“野史”恐怕要比现在的红学家要多得多。[42]把这些野史有机地融合到作品里去,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只是在这个方面限制住了视野,就难免以偏概全,对《红楼梦》的认识也就落于下乘了。
  所谓“脂砚斋”[43]这个人,据说是曹雪芹的续妻,或者是曹雪芹的亲属,如堂叔、堂弟等等。但是我认为,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资料,但是分析这些资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这就是说,如同《红楼梦》的续书一样,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关于曹雪芹的痕迹实在是太渺茫了。而本来情况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确可以拿相同的作家来比较。以曹雪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是如此少,以至于是不是存在着这个人,一直有争论。
  如果不是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我认为,这种情况的造成只能是人为的。或者进一步说,这是清统治者,是乾隆一手策划的结果。红学家似乎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仿佛《红楼梦》不是历史地产生的,不是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联系之中的,而是从天而降,超越了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现在重新考察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意识到,《红楼梦》的确是在异常险恶的文字狱的威胁下问世的。如果承认了这个现实,就不得不进一步问,面对《红楼梦》这样的作品,难道杀人如麻的清王朝居然也会像现在的某些笨蛋一样,深深沉浸在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中不能自拔吗?[44]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可以看到,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完全是个烟幕,其中包含的政治主题才是书中的主题!而如果满清居然没有采取一点措施,就反而显得特别不正常了。
  其实情况正是这样的不正常!就我所阅读的红学资料,偏偏没有专门涉及满清干涉《红楼梦》的记载!欲盖弥彰!这反而暴露出事情的真相。即使按照正常的理智来判断,也可以得到结论,清王朝不仅干涉了《红楼梦》的创作、发行这些事情,而且还非常谨慎地把蛛丝马迹掩盖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到现在总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唯一解释。
  有的人可能哈哈一笑:小兄弟,你能知道些什么?我老人家吃的饭多过你吃的盐——一本书,而且是仿照例如《金瓶梅》这样的色情小说写的半不拉唧的黄色读物,也用得着大惊小怪,兴师动众不成?当真是少见多怪!
  我说,如果没有其他意见,在取得大家的一致意见之后,我们首先让这位老前辈远离《红楼梦》,远离大观园。而原因不外只有一个,“我不吃很咸”……
  好,让我们请这位饭桶前辈离开之后,我继续谈一些我的想法。如上所述,当前红学集中注意力于史料的考证,而缺少分析。当然,胡说八道总是讨厌的,所以在那位前辈回来之前,我不妨继续谈。
  关于《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不必多说。我在前面谈到一些看法,前辈如果一定认为这是一部例如说性解放,排满,谈情的小说,也没有什么,既然是前辈,终归要有一些属于前辈的权利,例如胡说八道等等。
  问题的关键在于《红楼梦》在当时被统治阶级认为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悲剧在于八旗子弟尽管不学无术,但是自然妻妾成群,所以对那个地方,这个问题远不如前辈那样敏感。前辈感叹,那个地方,这个问题,又怎么能够丢得开、放的下,让人不想呢?只不过是不敢想而已。好可怜呐!
  八旗贵族就不存在这个方面的顾虑。所以他们马上看出《红楼梦》的背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换个角度说,曹氏家族本来也是八旗。所以曹雪芹知道的事情,八旗子弟自然都清楚。[45]既然这样,曹雪芹的种种隐讳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难道我们以为当时是个民主法制的社会吗?难道皇帝要杀人还需要经过例如说我们的前辈老先生的特别批准吗?既然不是这样,清王朝却并没有对曹雪芹搞什么“文字狱”,这不是反而显得很奇怪吗?
  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说明清王朝对曹雪芹,对《红楼梦》采取了什么直接措施。这就是问题之关键,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如果不是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没有直接对付曹雪芹,可能是《红楼梦》在当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造成了空前的影响。据说曹雪芹在当时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例如,曹雪芹曾经受到江南一富豪的礼遇,作为报答,画了一幅画,据说至今还流传下来,我认为,仔细鉴定、分析这幅画,对于了解《红楼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获得成功的《红楼梦》虽然没有受到八旗贵族的普遍欢迎,但是既成事实已经造成。当时的形势显然很微妙。一方面,满清建国,还处于前半时期。民族矛盾虽然已经不是很尖锐,但是仍然很敏感。汉人,特别是士大夫阶级,虽然对于满清的专制统治无可奈何,但是芥蒂仍在。《红楼梦》恰好满足了这些人的这个方面的需要。例如在语言上,可以说,《红楼梦》就根本没有受到八旗语言的污染。曹雪芹始终坚持用运用正规的汉族语言、甚至是江南语言创作。至少在这个方面,《红楼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甚至拿它当作教科书。就是到现在,《红楼梦》仍然是汉语的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贵族的确面临着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看到,《红楼梦》至少在前八十回,还没有离开“正道”太远。我认为,这也是曹雪芹没有一次把《红楼梦》抄清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的作家,可能一时手头周转不开,先把作品前半部分交卷,然后继续炮制下面的。[46]但是要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赚钱,这就不好说了。
  显然,具有爆炸意义的后半部分,曹雪芹自然知道文字的分量。如果是这样,可能《红楼梦》远在流传之前就要被扼杀了。这样我们就没有《红楼梦》好看了。所以曹雪芹分两次完成这件事情。首先让大体说的过去的前半部分问世,当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之后,再出下半部分。这样一来,满请贵族最多只能要了他的命,却再也没有办法扼杀《红楼梦》了。
  前面已经说过,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他的生命是属于艺术的。既然曹雪芹已经打定主意要拿起笔来写,那么他自然就已经下定了决心,或者是生命与艺术一同灭亡,或者是牺牲生命以成全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何去何从,已经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我甚至认为,这是理解为什么《红楼梦》没有一次抄清的唯一合理原因。[47]
  艺术家的苦心没有白费,后人毕竟能够看到大半部分《红楼梦》。但是曹雪芹也没有完全获得其预期的目的。显然,统治者的神经是脆弱的。前八十回的确不够公开下文字狱,但是也已经让统治者心惊胆战地意识到后面的文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如何阻止下半部分的问世。这里还是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红楼梦》有没有写完。我毫不怀疑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下:
  *我们已经看到前半部分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难想象,如果作品没有大致竣工,作者会把前八十回加工到完美的程度。可以说,这是一个写作的常识,必然是首先大体竣工,然后才加工细节。当然有的档次比较低的作家就不是这样。例如现在很流行的,写一部分卖一部分就是这样。这样的作品,可以说,都是“套路货”。人们一般看了开头,自然就能猜到结果。但是《红楼梦》就不是这样。如果有人说,他对《红楼梦》的结局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那么毫无疑问,红学家就会把他归入“前辈”的范畴里去。另外还有的作品,例如散文,结构不是很紧密,不过是写一些作者一时的感想罢了。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确是曹雪芹精心计划的作品。要是说什么曹雪芹没有写完,就特别令人难以相信了。[48]
  *上文已经提及,处于当时的环境,曹雪芹应该知道他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就是基于对作品负责的考虑,曹雪芹也不会在下半部分还没有写好之前就让上半部分匆匆问世。这甚至是个常识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红楼梦》中看到了,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深谙世道,而且思路绵密。大大咧咧地写一点就立刻拿去印,这恐怕是当代作家的特权,要说曹雪芹也是这样,恐怕难于服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曹雪芹甚至可以想到,即便他把写好的下半部分拿去印,恐怕也没有人敢印。这样,如何才能使作品渡过黑暗的政治现状,流传于后世而不至因时光的流逝而泯灭,这就成为作者当时考虑的主要问题了。这样一来,双方都有自己的考虑。一方是如何阻止作品的下半部分问世;而另一方则是如何欺骗对方,是作品万古流传下去,而不是争一日之短长。
  我们先从前者着眼。毕竟,前者几乎掌握了一切的力量,包括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说实话,《红楼梦》的伪装工作还是非常成功的。直到现在还有大量的进步青年认为这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就是明证。所以如果清政府真的大动干戈,反倒是不打自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另外,当清王朝注意到这个事情,《红楼梦》已经广泛传播开来了的时候。这就使满清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但是显然,突然袭击只能奏效一次。如果说满清对《红楼梦》采取无动于衷,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反而会显得特别奇怪。清政府当然会把曹雪芹监视起来。其次会唆使可靠的人接近曹雪芹,以利于掌握曹雪芹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
  总之,由于《红楼梦》已经造成了影响,而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又不便于对曹雪芹采取直接的行动。可以说,正是这样微妙的处境使得《红楼梦》得到一定的生存空间。而统治者最关心的不外还是作品下半部分的情况。[49]这样,派人做曹雪芹的“朋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有的时候,一个“朋友”要比刽子手知道得多。我认为,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谆氏兄弟就是这样的密探。我们现在知道,谆氏兄弟是破落的八旗子弟,这就具备了必要的条件。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历来红学家一致认为曹雪芹过的是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虽然穷一点,有时连粥也没有的喝。但是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这的确是个大误会。我认为前面我已经说的够明白的了,曹雪芹,至少在《红楼梦》正式发表之后,就已经生活在恐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当时发生在曹雪芹周围的人和事。
  无条件地认为聚集在曹雪芹周围的都是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这显然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上面的论述的确已经彻底地改变了读者的想当然的想法。这样,我就不得不说,谆氏兄弟是特别可疑的。虽然没有他们受雇清政府的切实可靠的证据,但是我要说,认为这两个家伙是密探,远为更加合情合理。其实这两个家伙的任务也不是特别重要,不过是掌握一下曹雪芹朋友往来这么一些外围的事情。换句话说,对付这两个笨蛋,例如曹雪芹这样的人物,的确是绰绰有余。至于这个家伙是先投靠政府,受命和曹雪芹结交;还是相反,和曹雪芹结交在前,后来又接受了特别任务,这倒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
  既然谆氏兄弟只能和曹雪芹做做诗酒朋友,那么也就不会满足统治者的全部需要。所以即使是就事论事,也可以说,给曹雪芹找个夫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写到这里,或许即使是资深的红学专家也不会满意我的推论。红学家说,你看的推理小说实在太多了。你没有认识到,原来人间的阳光还是要胜过黑暗。你没有看到,《红楼梦》是一部多么高尚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许你用这些肮脏卑鄙的小人来打扰曹雪芹和他的夫人。
  的确,曹雪芹是一位相当伟大的艺术家。但是奇怪,这又和他的夫人、谆氏兄弟以及乾隆这些家伙有什么相干呢?难道红学家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给这些脏东西立牌坊,叩头礼拜吗?
  我不得不说,曹雪芹的这位续夫人的确不比《红楼梦》的续书更加来历清白。
  1.首先,这个女人的出现非常突然。据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曹雪芹在前夫人过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没有续娶。但就是在其临终前大约三四年的时间,匆匆忙忙地从江南把这个女人带来。
  2.这样,为了还夫人清白之身,我们就不得不对其背景作一些调查了。但是非常遗憾,这个女人就像幽灵一样出现,又像幽灵一样消失。如果谁能够拿出关于这个女人更多的资料,那么,至少我将感到十分感激。且不要说众多资深的红学家了。
  3.这个女人终于跟随曹雪芹回到北方。这里又是一个大破绽。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当时穷得像老鼠一样,他的钱已经被皇帝抢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如何能够把这个女人带回来呢?据说这个女人还是个妓女。这样的人,很明显,当然愿意为统治者提供各种性质的服务。即便这个女人不是个妓女,还是要问,为什么曹雪芹要不远千里把她带回来呢?这终归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然,人们会说,曹雪芹是待罪之身,不能随便更换他的住所。既然这样,曹雪芹离开北京长达一年又如何解释呢?啊哈,是了,曹雪芹向当地行政部门请过假了。这就是说,这么多的事情都需要巧合。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这里不是在编造故事,而是在陈述历史。如果所有这些巧合都非常恰巧地吻合了,这还能只是简单地看作纯属巧合吗?难道在这背后就没有有目的的意志在起作用吗?
  4.我们还是要仔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曹雪芹要千里迢迢地把这个女人带回来呢?的确,乾隆,还有顺治,喜欢把江南有名的美女带到北京。但是要说曹雪芹也有这份闲情逸志就太说不过去了。据说直到现在,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说,这个女人是曹雪芹的“故人”。其实严格地说,当时的曹雪芹甚至未必会有心情破镜重圆,再找个当时的闺友作伴侣。我甚至想说,这种想法是多么荒唐可笑啊!特别是结合到我已经说过的曹雪芹当时的危险处境,他居然会明目张胆,不远千里地把那个闺友带来,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这个故事充其量也就是乾隆皇帝拿来骗那些“多情种子”的。
  5.尽管如此,为了论证严密,我愿意退一步,同意这个女人是所谓“故人”。但是麻烦也就来了。这个女人根本就没有被人提到,特别是没有被曹雪芹的好朋友提到。倒是谆敏赶在曹雪芹刚到的时候,“恰巧”遇见了曹雪芹。据这个家伙说,当时他听到有人“高声”谈笑,一看,果然是曹雪芹。为此还极不要脸地写了一首诗。其中还说什么“秦淮旧梦人犹在”云云。显然,为了解除这个女人的尴尬处境,谆敏的确费了一番苦心。但是要说曹雪芹当时“高声”谈笑,这就多少令人难以接受。如果是九纹龙史进“高声”谈笑还说得过去,但是要说曹雪芹、贾宝玉“高声”谈笑就不是特别让人觉得合理。特别是旁边还有一个不知所措的“故人”在那里。
  6.我们退一步说,曹雪芹当时是不是“高声”谈笑多少是个细节问题。也许曹雪芹看见谆敏这个小子了,想到可以白吃一顿的时候,或者会喜从中来。但是更加令人奇怪的事情是,除了谆氏兄弟之外,没有人提到这个“故人”。有人会说,你又过虑了,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吗,这个故人的来历的确有些令人难以启齿。她可能是妓女,或者可能是个寡妇,也可能是个被丈夫“休”掉的“弃妇”等等。我认为,这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通过阅读《红楼梦》,大家至少应该知道曹雪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说曹雪芹是那种一提到这些就羞愧得不得了的人,这就说明你还要多看看《红楼梦》。毛主席说要读上五遍才有发言权。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既然曹雪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的朋友也不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说实话,未必会以曹雪芹为友,反之,曹雪芹也未必看得上他。另外,当时曹雪芹的社会地位的确有些特别。抄家待罪。亲属中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官卖。这个时候,可以说,再和曹雪芹谈这些“忌讳”大概是不合时宜的。
  总之,曹雪芹及其朋友绝对不会把“再嫁”这样的事放在心上。至于有的人认为曹雪芹会因此而“忍辱偷生”,可以说,还是没有了解曹雪芹的为人。[50]结婚,特别是千里迢迢地从南方带来的新娘,应该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没有一个朋友提到这个“故人”,这就显得非常不平常了。可以说,在整件看似喜庆的事情中,透露出恐怖的气氛。
  7.这个故人,的确不遗余力地吹嘘自己是如何与曹雪芹“恩爱”。对于一个故人,特别是例如曹雪芹这样人物的“故人”来说,这的确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8.尽管如此“恩爱”,曹雪芹及其孩子还是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快死去。而这个故人,当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北京。可以说,走的越快越好。既然这样,请允许我饶舌,当初在南方定居不是很好吗?
  可以说,以上种种的疑问还都是很有份量的。特别是我们看到,在当时文化专政的恐怖气氛下,以上的疑问更加难以回避。的确,现在的红学家都十分乐意给曹雪芹悲惨的一生找到一个“红颜知己”。但是还是那句话,分析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当时那个险恶的历史背景。过分的泪水不能蒙蔽科学的考证。
  显然,事情还没有结束。以上只是针对曹雪芹“个人”而发。曹雪芹之死,的确令统治者放松一口气,但是《红楼梦》仍然存在。特别是那个《红楼梦》没有结束。而这个工作,结束《红楼梦》,当然还是要做完。至少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结束这个问题。
  现在轮到“高鹗”出场了。
  高鹗编了一个笑话。按照这个笑话,他是从一个小贩的“挑子”上得到后半部分的《红楼梦》。这样我们不禁问道,高鹗又是凭什么确认这就是那个《红楼梦》的真本呢?高鹗说,请同志们相信我。但是这个信任偏偏不能给与高鹗。现在已经知道,这个家伙是乾隆六十年的进士。乾隆据说是避讳康熙,声称自己做皇帝绝对不超过六十年。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在这之后乾隆退位做太上皇。其实他还是皇帝。皇帝则是不折不扣的儿皇帝。
  这就是说,乾隆在在位的最后一年授予高鹗进士。我们说,条件不过是让高鹗当一下续书的作者。但是必须要保守秘密,不能把乾隆也牵涉进去。这个条件与其说是公道,不如说是太便宜了。当然,那个“挑子”上的笑话还是少讲的好。例如《红楼梦》这样天下闻名的书,居然在“挑子”上出现,这的确是过于儿戏了。
  曹雪芹逝世据说是在乾隆二十八年,而高鹗则是在乾隆六十年作的进士,可以说,乾隆还是相当有耐心的。
  显而易见,续书的质量实在是太差了。简直就和从“挑子”上得到《红楼梦》一样滑稽到荒谬的地步。关于这个方面的指责自然不是这里的主要工作。我是说,这样的东西,未必会使例如乾隆这样工于心计的人放心。不用说,《红楼梦》还得再加工。但是曹雪芹既然有胆量把《红楼梦》的上半部拿出来发表,自然就有把握这个部分不会遭到修改。结果显然也是这样。[51]大家一致公认,上半部分《红楼梦》很难再加进什么其他的东西。这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
  怎么办?不用说,加批语就是了。
  写到这里,令红学家们大跌眼镜的结论,所谓“脂批”之类的东西居然是乾隆一伙人加进去的,恐怕,或者说肯定会受到一片反对之声。
  其实只要理清思路,这个结论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些个批语显然与高鹗的续书不符。大家从批语中看到,原来《红楼梦》并没有写完,而原书的结局也与高鹗的续书不同。
  事实显然只能有一个。从最基本的角度说,满清居然会让这些批语夹杂在原著中在社会上流行,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特别是,我们说,这些批语基本上都是废话。即使没有这些批语,我们也能大致猜出这些批语。而涉及结局这样的关键问题,批语除了极为含糊地暗示一下什么“悬崖撒手”、“屈从枯骨”、“遇难狱神庙”之类的话,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实话,这些批语在更大的程度上混淆了视线。如果这些批语的确是在高鹗续书之前问世,那我简直就要说,这是满清一时的救急之策罢了。
  但是说实话,即使我们知道这些批语很值得怀疑之后,我们对于《红楼梦》的了解也一点没有前进。所以在最后大家不妨把视线放回曹雪芹逝世之前。
  以上都是从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做的一些推论。下面,我们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曹雪芹这个角度看看。
  总之,时间是个重要的因素。我的推论的基础是,曹雪芹在逝世前不超过四年的时间里,从南方带回一个“故人”并与之成亲。在结婚三年以后不久就逝世了。如果这个时间表被打乱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那么可以说,以上的推论就要进行调整。或者是微调,或者干脆推倒了之。
  据说有人曾经劝曹雪芹当官,或者是给皇帝服务。这样,皇帝杀曹雪芹就会有更多的借口。我们已经在第四回看到贾雨村的作为了。但是这个提议遭到曹雪芹拒绝。这样,满清又要给曹雪芹成亲(按照我们上面的推理)。这回曹雪芹倒是没有拒绝。推想原因,如此与统治者“合作”大概是出于保全小孩的念头。因为我们看到,曹雪芹在孩子死后不久即去世。如果曹雪芹的确还有后半部分的手稿,现在就是他最后处理它的时候了。在此之后,将会有一只“燕子”无时无刻地监视他,手稿就太不安全了。
  所以说曹雪芹那次江南之行,画的那幅“天官图”就太重要了。当然也有可能,结果不是这样。但是我们想到,众多的红学家甚至为了例如曹氏宗谱这样的事情都不殚奔波之苦,那么为了调查例如《红楼梦》手稿这样的事情,鉴定一幅图画,可以说的确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既然能够确定《红楼梦》的下半部分的确写了出来,那么说一句不是夸张的话,凡是曹雪芹的遗物都要好好鉴定一下才好。谢天谢地,由于乾隆的特别照料,曹雪芹的遗物的确不是很多,简直就是屈指可数。这就更加减轻了工作量。
  [42] 总而言之,尽管孔子说什么“多乎在,不多也”这样的话,但是古代学者依然是博学远远胜过精深。这就造成知识的重叠。现在自然会有老先生不屑一顾地说,你小孩子都懂什么呢?又看过几本旧书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小孩子就不得不及其谨慎地说,历来学术的正确与否自然只是与学术本身有关。简单地说,还是看是不是言之有理。我始终认为,我在这里讲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这比附会索引还不一样。至于看了很多书的老先生,如果说出来的观点软弱无力,那么自然不能让人信服。且还别说是不是有人一直以曹雪芹自居,不允许其他的“小孩子”进行有关《红楼梦》的独立思考。当然,我始终认为,小孩子也好,老先生也好,提出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还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分析才好。毛主席大笔一挥,好,小人物向权威进攻总是好的,说实话,这也有主观的因素在内。我也不希望得到这样的特别“爱护”。至于有人指责我总是认为自己掌握了所谓“真理”。那么我要说,我当然对说出的观点还是有点把握的。我也总是在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反对意见之后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就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都要有这样负责的态度才好。至于是不是最后的“真理”,能不能说服更多的人,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最后,我谈一下我钻研《红楼梦》的主观意图。可以说,作品的确令我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作品我认识到一些很严肃的实际问题。我愿意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势比较系统地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观点,即便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赏识,也不能说是我的损失。至于居然得到一些人的赞同,被这些人认可,这些人声称他们通过我的论述也进行了思考,进而得到了自己的一些结论,那么这对于我来说,就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我认为以上的陈述应该达到了结束争执,回到严肃的学术探讨的目的。最后,我说,我甚至要感谢那些持相反意见的学者。因为反对的意见同样有助于启迪思考。对于我来说,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此。
  [43] 说实话,人们普遍认为作品没有完成,这在很大程度是出于对“脂砚斋”的信任。但是本文力图证明,人们的信任显然是多余的,被浪费了。而更加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是,《红楼梦》不仅已经写好,而且正在这个星球的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
  [44]“谈情派”的两个“台柱子”,宝黛爱情发展,以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关于这个问题,我准备在下文好好探讨一下。看看“谈情派”的台柱子会不会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直支撑下去。这里只是事先指出,甚至就是这两个问题,资深的红学家,“谈情派”也未能免俗。这些“好心人”在按照自己的理解降低了作品的水平之后,居然煞有其事地以捍卫曹雪芹的名义相呼和。关于这种可怜乃至可笑的场面,我甚至无法用更多的言论来表达内心的震惊。这里只是简单指出,这些愚蠢的家伙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曹雪芹就是那块巍然屹立于尘世之外的顽石,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则是刻在顽石上的斑斑字迹。试问,曹雪芹需要这些小人物的,比如说泪水、汗水、乃至唾液吗?某红学权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真正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哀哀欲绝,却毕竟没有绝。岂但没有绝,反而要使其他《红楼梦》的爱好者绝。即使是用资产阶级的狭隘的产权观念来衡量,我也不得不问,你老先生究竟又与曹雪芹,《红楼梦》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系呢?你老先生凭什么就可以穿凿附会,而不允许其他人进行合理的推理呢?还是那句话,公正的理论探讨乃吾人之所愿也;至于这样的探讨所得的观点是否符合老先生的口味,则非吾人之所必求也。
  笔者按:众老先生请节哀顺变,此实曹公雪芹在天之灵之所以得安,而之所以幸也。
  [45] 某前辈,在鼻子眼里轻笑了一声:曹雪芹本人就是旗人,他又怎么会写反对满清的书呢?由此可见,本书完全是谈情,而与政治无关。
  说来好笑,如果这不是由例如这样的因为知名而知名的前辈说出来,类似的观点根本不值一驳。
  按照这样的观点,老前辈你是党国治下的了,那又怎么会反对党国呢?多么忠心耿耿的自白啊!为了防止别人误会,老前辈甚至还要加一句,《红楼梦》里的焦大虽然也骂贾府,但那完全是为了党国好啊!难道这还不清楚吗?老前辈甚至要指出,人以类聚,难道焦大的立场还值得怀疑吗?谁不知道他老人家不喜欢林黛玉呢……
  这就是所谓“革命文学”的内在反动性。
  [46] 好像古龙就是这样。
  [47] 要说版本之混乱,当要推《红楼梦》。一般说来,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红楼梦》则是在乾隆五十四年问世。在此之前,似乎作品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一部分、一部分地流传。
  据说曹雪芹的确认识一些八旗贵族子弟。他就把作品一部分一部分地抄给这些贵族看。一开始大家的确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部有政治背景的作品。只是到了后来,越看问题越多,最后终于有贵族指出,该书无非是糟踏旗人而已。然后是“内廷”索要手稿。这就是说,乾隆要看了。既然是乾隆要看,当然就不再允许一部分一部分地交稿了。真正的决裂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48] 对这个结论的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反驳不外就是说,你说《红楼梦》已经写完,那么好,口说无凭,你把全部《红楼梦》拿来好了。如果你拿不出来,就证明你在说谎。
  这是典型的“前辈”逻辑。首先说,拿到《红楼梦》和证明《红楼梦》已经写完,这是两个问题。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我们也不能进行任何有关历史方面的考察了。有谁亲眼见过秦始皇呢?如果你没有见过秦始皇,那么你说的关于秦始皇的又有多少是正确的呢?举一个例子,如果需要计算50亿+50亿,人们所需要服从的首先是数学原则;又有谁是先数50亿的物体,例如小麦,然后在数50亿的物体,然后再把二者相加,在从头数起以得到所谓“正确”答案呢?
  既然人们一致同意,这是前辈在耍我们,那么我就要说,关于线索的问题,也不是一点头绪也没有。
  [49] 说实话,这也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所最关心的问题。
  [50]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51] 严格地说,只是大体轮廓是这样。至于具体的细节就不好说了。例如我们知道,薛宝钗在追赶蝴蝶之后是不是丢了一把扇子呢?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细节。或者这对于后来小红报复薛宝钗很起了那么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