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结之二
|
可以说,政治历史说的基础已经奠定好了。下面的工作就是深入作品的细节,发现其中看来是漫不经心碰撞出来的火花。当然,人们可能会嘲笑说,这些火花看上去就像鬼火一样。
是的,是的。到了清朝那个时代,的确已经是鬼怪的时代了。革命导师曾有“百年魔怪舞翩迁”之说。政治上,特别是上层政治的碰撞,所爆发出来的火花,的确有如鬼火一般。而我们下面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鬼火。
正确的工作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是看见鬼火,其次才是根据鬼火考察发出鬼火的坟墓、僵尸等等。这就是说,先要揭示出作品中的矛盾斗争,然后才可能根据历史说些什么出来。
其实就是揭示出内在的斗争,这也是非常艰巨的工程。可以说,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有碰撞的嫌疑,只不过读者肉眼凡胎,看不出来罢了。在这个方面,我也尽可能提出一些线索,以启发读者思考。肯定不全面,也未必准确。只是讨论一下而已。总之,《红楼梦》是一部相当晦涩的作品,即使揭示其一般的背景,就要占用以上的全部篇幅。越是晦涩的作品,往往就越是用平淡的家常话来写,也就越不好掌握。
当然,像我这样的分析,肯定不能取悦所有读者。广大《红楼梦》的爱好者会说,你这个家伙把一部温情脉脉的《红楼梦》,非要结合政治历史来理解,搞得阴森恐怖。总的说来,这种做法破坏了我的善良软弱的世界观,这是极为下流的做法。
如果存在类似的指责,我承认,美术家多以美女做模特,而不以美女的骨骼做模特。而医生、生物学家则相反。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又回到老问题上来了。贾瑞是个“谈情派”,而道士则不是。警幻说,要致力于仕途经济,换句话说,要掌握政治历史的大方向,不要“痴儿未悟”。那些未悟的痴儿自以为很得警幻的爱怜,其实很让大人讨厌。
具体的例子就是瑞大爷了。道士已经告诉瑞大爷如何利用《风月宝鉴》才对他的病有效,但是瑞大爷毕竟未悟,也就去了。去了也就去了,临死还要拿着风月宝鉴,可见其善良温馨的内心世界始终如一,未曾因命运的挫折而有所改变,从这点上说,瑞大爷也够资格成为“烈士”了。可是风月宝鉴最终并没有被他拿走。最后还是落在了讨厌的道士的手里。
这就是说,如果对本书不满,那么其最终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曹雪芹那里。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说曹雪芹是制作风月宝鉴的警幻仙子,那么我这里充其量也就是起个道士的作用,探讨要如何正确地理解作品而已。况且在印刷术昌盛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随时拥有一部作品,一面风月宝鉴——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部完美,或者说接近完美的艺术珍品。恐怕很多的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然后惊讶地发现,作品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
我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作品的主体这个方面。可以说,这样的分析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直到现在,基本还处于空白的状态。我认为我的分析应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特别是与所谓“谈情派”相比就更加是这样。谈情派尽管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总的说来,层次还是很浅。如果进一步深入的话,就显得后力不继了。以至于老先生做出了很多很琐屑乃至夸张的论断。这里就不再举相应的例子了。
总的说来,到目前为止,这是第二个小结了。继前一个小结之后,我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如下:
1.林黛玉象征着旧明时代的中间阶级。说的更加邪乎一点,就是吊死崇祯的玉带。实际上,崇祯也的确是被中间阶级这些“草木人”吊死的。
2.贾宝玉的原型是清朝皇室,更加具体说来,是乾隆。
3.通灵宝玉是秦始皇传下来的传国玉玺。是历代封建统治的象征和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原始的作者。
4.金,象征着后金,八旗贵族。
5.四大家族象征着满清时代的八旗贵族。虽然每个朝代都有贵族,但是像满清这样贵族的权利直接限制皇权的,并不多见。以前的朝代,往往是臣僚、军阀的权力与皇权冲突。由于清朝的独特背景,贵族的权力显得特别强大。
总的说来,“象征”二字说的特别多。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表里一致的作品。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其内在的政治含义。我认为,这些结论都是可靠的。
类似这样的象征手法,在明代小说中屡见不鲜。只不过其他作品的象征意义比较明显,不如《红楼梦》这么晦涩罢了。另外,其他的小说着眼点往往在于风俗人情,即使是涉及朝政,如《西游记》这样的,也是立足于伦理道德方面。像《红楼梦》这样直接以政治主题入文,确属罕见。
大的政治背景,我认为,我已经说的比较详细了。不外就是明、清之际的大背景:
1.生产力发展,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膨胀。与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产生尖锐对立。
2.与此相适应,在上层建筑、思想领域,萌发了微弱的启蒙运动。
3.一共有四种力量参加了明末的角逐:朱明王朝,农民起义,中间阶层,关外的满清。
4.前两种力量的失败,导致后两种力量联盟的胜利。
5.满清于立足巩固之后,排除了中间力量的影响,试图依靠八旗贵族体系独自统治中国。
可以说,这个过程也就是曹雪芹亲眼目睹的巨大的变革过程。我认为这个背景就是作品所描写的历史背景。作品与历史之间基本的内在联系,我认为已经得到比较满意的说明。
这样看来似乎并不是特别漫无头绪。当然这是与谈情派的种种荒诞的假设相比而言。应该说,作者构思之严谨、行文之巧妙,据我所知,还没有其他的作品可与之相比。当然,从某一方面说来,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逼出来的。
但是无论如何,以这种手法,从大处着眼,直描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政治生活内幕,这的确是罕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政治挂帅”在《红楼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问题在于:
1.以上我们着重从明清时代着手分析,而在此之前的历史一直没有加以详细的分析。
2.我没有从文学方面进一步分析曹雪芹的批判。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欣赏水平实在有限。当然,如果像我们的老前辈学习,七略八略,可能中国的文学历史还是可以概括在一段文字里面的。当然,这段文字已经是压缩而再压缩的了,非但连一个字都不能删,而且连标点符号也非得卖钱不可。否则就是扼杀新文化,要遭受老前辈最黑最毒的诅咒。(好可怕啊!)
说实话,曹雪芹的确一直被人们忽视了。确切地说,缺乏准确的了解。曹雪芹和毛主席一样,刚好把传统的历史观颠倒过来。只不过大家的领域有点不同。曹雪芹在作品嘲笑了所有我们奉为神明的经典作家。或者说,古代世界的所有艺术巨匠都遭到作品否定。
为了减少争吵,我说,我在前面举了一个杜甫的例子。当然,这个例子似乎缺乏更大的说服力,我也不指望能够居然说服读者。文学这个东西的确存在很大的主观倾向。相比之下,我对作品的政治主题说的很多,而且也比较有把握。特别是当我想到林黛玉的原型是皇帝的裤腰带,而我们的谈情派老先生还在为这个“姑娘”的历史原型绞尽脑汁,提出种种看似有理的偏激假想时,我简直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哈哈,古人认为,文以载道,文章本身只是形式,其中要表达的观点才是本质的东西,是目的。按照这些谈情派的观点,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千古不朽巨著,当真只是谈一下少年时期的感情风波。不要进一步说其他的东西,这些先生的眼界之狭隘,我甚至要说,恐怕《红楼梦》这样的书当真是“少儿不宜”啊!
下面的工作,可以说,也是轻松的,但也是繁琐的。我仍将坚持“政治挂帅”的老路线,从作品所表现的冲突着手分析。至于或许同样很有价值的关于文学方面的分析,仍然居次要的地位。一个原因是我本人自知文学功底很低,还没有堕落到“略”的低度;另一个原因显而易见,既然作品是以政治历史入题,而非卖弄作者的才藻,所以在大致弄清楚作品的内容之前,单纯的文学欣赏或许更容易流于形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