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宽猛相济,诸葛亮明智治蜀
|
【原典】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任军师。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一直任丞相,被封为武乡侯,鞠躬尽瘁,为蜀汉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
治理蜀汉之初,诸葛亮崇尚严刑峻法。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并制定了《蜀科》,作为蜀汉的法典,执法严明。
这些措施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建议推行温和的政策,他上书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时,曾经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懂得了德政。希望您能逐步放松严刑峻法,以抚慰蜀汉百姓的愿望。”
但是,诸葛亮认为,蜀汉的情况同当时刘邦平定三秦时大不一样,不能作为对比。他说:“秦国推行严酷的暴政,使百姓怨声载道,不堪忍受,揭竿而起,使天下大乱。汉高祖有鉴于此,推行宽大政策。刘璋治蜀软弱昏庸,德政推行不了,刑法不严,造成君臣关系逐渐被颠倒。现在我严刑峻法,法治推行了,人们便知道什么是恩德,再以官位加以限制,得到了官位,人们便知道什么是荣耀。荣耀和恩德并施;君臣关系明确,才是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称为“后主”。为了协助刘禅治蜀,诸葛亮精简官僚机构,明确制定了法规,集思广益,以软硬两手治国。
为了稳定蜀汉政权,诸葛亮决定出兵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地区,讨伐雍■叛乱。出发前,参军马谡对诸葛亮说:“那个地方凭仗地势险要,早就有了叛逆之心;哪怕今天被征服,明天又会翻脸..用兵的道理在于攻心为上策,攻成为下策,心战为上策,兵战为下策。只愿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正确的建议,以柔克刚,恩威并重,用强硬手段七次抓住孟获,又以仁慈之心七次释放了孟获,从而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稳定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此后,诸葛亮继续将宽猛相济的方法推行到治理蜀汉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新说】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事情就会顺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
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就会引起强烈的反作用。正如弹簧,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赵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真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是受着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实际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不意味着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宽与猛互相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典源】
宽猛相济: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诸葛亮明智治蜀: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