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兼容并包,李斯止奏王逐客
|
【原典】
公元前238 年,秦始皇刚刚上台,准备消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这时, 韩国为了阻止秦国东征,派水利专家去劝说秦国开凿一条把泾水引入洛水的运河。但是,修运河的目的败露了,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到秦国去作宾客。
秦国的大臣们得知这些情况后,对秦始皇说:“各国来秦国的客人,多数是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来搞破坏的。请陛下发令,驱逐一切来客。”
于是,秦始皇下达了驱逐各国客人的命令李斯知道后,向秦始皇上书说:
“我听说大臣们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友。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利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臣服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睢,削弱贵戚力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确立了帝业。这四代先王都是任用客卿而对秦国作出了贡献。客卿有哪点对不起秦国呢?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支流,才会深邃。虽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但有很多是宝贵的。有才能的人虽不是秦国人,但有很多愿忠于秦国。现在下逐客令,正是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大国。国内空虚,国外树怨,国家肯定危险。”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马上废除了逐客令,并将李斯官复原职,广纳贤才,为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作准备。
在秦始皇招纳的贤才中,最著名的有尉缭、李斯、王绾、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顿弱、姚贾等人。尉缭是魏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都是将门之子,能征善战。顿弱、姚贾能说会道,善于搞外交。
这一批人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说】
李斯说得很好,泰山之所以高大,江海之所以深广,都是由于不排外,不拒绝广采博纳。就人而言,兼容并包,不只是个胸襟和气度的问题,同时也决定着其事业的成败。
兼容并包,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把所有陈糠烂谷子全部收罗进来,那叫做收破烂,不足称道。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成气候者,毕竟不多见。
前提正如李斯所说,应当是可宝贵者,忠诚者。符合这一前提,无论是志士仁人,还是鸡鸣狗盗,尽接纳而用之,多多益善。不符合者,则拒之于门外。不过,也得注意,接纳进门者若全是雄才大略者,或者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也会很糟。全是雄才大略者,必然发生争斗,争功邀赏,互不服气。
全是鸡鸣狗盗之徒,无人堪当重任,也不足以成大业。
这就是说,既然能兼容并包,还得“杂”。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各色人等,都得有,搞外交的,理财的,策划的,打仗的,安民的,治国的,执法的等等,应当兼而有之。
当然,能兼容并包,不是必然会成大事业。但是,真成大事业者,必然能兼容并包。
【典源】
兼容并包: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李斯止奏王逐客:事见《史记·李斯列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