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小学审美化教学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探索

作者:周施清 尤良南

动。因此,必须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广阔的时空,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首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人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兴奋得不得了,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3.激发创造
  情感,是学科教学“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审美化学科教学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要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进入审美的胜境。学科教学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建立在情感体验、善于思辩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审美化教学本质的一个特征。通过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学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审美化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情感激发、重体验探究。在不同的学科,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资源都有独特性,学科教学的审美化旨在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审美化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
  审美化的活动课程教学在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种教育信念:“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学校以“实施审美化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通过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课程开展审美化活动,就是对该课程中的一切要素加以优化组合;为孩子创造宽松、愉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充分张扬个性,让学生身体、心灵同时得到操练,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其基本操作策略为:融入生活——体验鉴赏——实践创美。
  1.融入生活
  审美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至于活动的组织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灵活多样地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可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工农业生产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鉴赏
  在审美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进程中,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活动内容的体验因素,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把理解深奥的知识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文道结合,潜移默化。
  审美化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鉴赏的展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动之以情,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实践创美
  美感能触发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崭新的思想和见地。在实践创美环节,教师以各种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去诱发学生心灵感应,在美感共鸣中陶冶其精神世界。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乐在其中,乐中受教,展示出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发展态势。在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习惯,最终获得能动的发展。
  以上审美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帮助需要关心的人。审美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作策略的构建使教师对审美活动教学的把握具有可操作性。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了审美化教学的特质。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314500)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