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小学审美化教学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探索

作者:周施清 尤良南




  5年来,我校以“核心迁移”的策略,将“审美”这一核心要素迁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努力拓展其内涵与外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审美化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学校教师能从自身的岗位出发,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开展审美化教学的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一、审美化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时期学科教育的研究,在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新文化氛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着新的领域,给我们展现了一片跃动着时代精神和勃勃生机的新视野。一系列纷纷而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为建构学科教育理论新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美育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需要美育的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像,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
  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人们审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是进行审美化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生学习适合审美化教学
  1.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新颖性看
  新颖性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本质,儿童天真活泼,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他们异想天开、好问、求新、不安于现成答案、甚至于顽皮,不知天高地厚等等。怎样去保护儿童的天性、灵气,促进儿童创造性地发展,这正是教学的责任。但是,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因循守旧,缺乏新颖性。创造性发展的新颖性有赖于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经常关注儿童学习中的不同观点,倡导教学民主,鼓励儿童实现学习的“再创造”。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引导儿童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互相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学会60造。
  2.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实践性看
  实践性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一个特点,创造性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渐完成的。没有实践,创造性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事实也是如此,我国儿童的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联系生活;重视解答题目,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审美化教学强调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阶段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提供儿童参与实践的机会,把握实践的形式、时机和深度,使感性的实践活动与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3.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性看
  过程性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又一特点。首先,儿童的创造性发展不是在教学中某一环节贴上什么标签就能完成,而是渗透在审美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儿童的创造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同样,由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性,我们有必要从长计议,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在各个学科,各个阶段,发挥审美化教学的特有优势,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当前的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其胸襟广阔、精神和谐,成为一个能充分体会生命的意义、把握世界的人是课程要求的重大任务。
  
  二、审美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审美化学科教学的基本操作策略
  审美化的学科教学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的统一,把理解深奥的知识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创造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因此,审美化学科教学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注重教学的存在与运行的美,注重教学过程本身是否美的问题。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人,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化”的构建上。通过对各学科教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原理,我们初步探索出审美化学科教学的基本操作策略为:创设情境——体验探究——激发创造。
  1.创设情境
  情境,是实施审美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审美情境,是审美化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等,都会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心境。
  教学情境的多元化,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化效应。
  2.体验探究
  在审美化学科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学生是否主动体验探究,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是有意义的活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