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论农村中小学功能拓展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作者:谭细龙

放学了,教室、图书室、体音美活动室、计算机房、操场等闲置,而农民却缺少学习场所、活动场所和学习资料,不符合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拓展农村中小学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明确地指出’不能把农村中小学视作单一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而应大力拓展农村中小学的功能,将其建设成为村民信息资料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扫盲教育中心、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多功能合一的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农民学习活动中心,使所有村民都能从中获益。
  1.满足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服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不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都离不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前提。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因此,作为农村文化教育的中心——中小学,不仅仅要履行培养儿童少年学生的职责,更应担负起提高农村全体农民素质的责任。应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在办好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开办农民夜校和周末扫盲班。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在学习日内向学生开放,放学后、夜晚和周末向农民开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以满足农民学习文化的需求。
  2.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服务。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而此目标必须通过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拓展农村中小学功能才能达到。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服务。
  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农业生产产业化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将日益增多,必须通过培训,使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再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仅靠农业本身的单一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努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民脱离土地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转移,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具有专门劳动技能岗位转移,这种专门劳动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中小学坐落于农村,有现成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劳技教师,只要根据培训需要再聘请相应职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就能很好地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4.组织文化体育活动。为提高农民的身心素质服务。
  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发达的社会,更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的社会。拓展农村中小学的功能,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是促进农民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农民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农村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享有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应该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而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农村中小学有现成的图书室、阅览室、操场、乐器等文化体育设施,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只要稍微增加一点投入,多配备一点教师编制,农村中小学就完全可以发挥农民文体活动中心的功能,组织农民参加文娱体育活动,为增强农民体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的功能和作用,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按照多功能发展的需要配置设施和师资,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真正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4300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