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论农村中小学功能拓展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作者:谭细龙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系于教育。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充分拓展和发挥农村中小学的功能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农村,十六大决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专章来论述,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出: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这些要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中小学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办好农村中小学。
  
  二、农村中小学的困境和角色局限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后,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但是,农村基础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减速。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教育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1.县域经济薄弱,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投入严重不足。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20年来,实际上形成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据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在1998年选取7个省的26个样板县的调查: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补助约占1%,省补助占11%,县投入占9.8%,其余78.2%由乡和村筹集。湖北省监利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前的2000年,教育经费总额为1.09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安排仅有0.445亿元.预算外经费(农村教育集资、农村教育费附加、中小学杂费等)却高达0.645亿元,约占经费总额的60%。财政预算内安排的0.445亿元教育经费,也占了全县农民上缴农业税的91%,基本上是农民的贡献。
  监利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非常严重.该县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69亿元,而财政支出却高达3.88亿元,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该县现有75所中小学存在危房,面积达6.4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5万平方米)。而2002年国家拨付的危改资金仅459万元,地方无法筹集配套资金,师生只好在危房里上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2.农村“普九达标”建设主要是学校自筹资金,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沉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各地中小学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九达标”校园建设活动,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对建设改造投入很少,基本上是学校通过借贷自筹经费,期望政府财政好转后由政府偿还或者通过学生杂费收入冲抵。但是,政府财政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一费制”也使杂费收入抵债的打算落空,“普九达标”建设,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如湖北省监利县全县中小学目前负债总额高达1.25亿元,其中仅“普九”债务就有5500万元,债主讨债封门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学校经常被迫推迟开学或停课。
  3.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教师个体的价值取向要求付出与收获对等,再加上教师聘任过程中受行政干预较多,任用不太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到位,职称指标少等现象的存在,致使农村中小学稍好一点的教师都向县城流动,而县城好的教师向大、中城市或沿海地区流动,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市和沿海流动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学校又无法及时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低。据报道,湖北省竹山县双分乡近5年来没有新进一名教师,而调离该乡到别处任教或改行的达21人。蕲春县蕲州镇是鄂东经济文化重镇。镇上有条街因出过10多个博士而有“博士街”之称.实行“一费制”收费后,该镇公办老师每月只能拿65%的工资,民办老师每月250元,代课老师的工资全没了。去年春开学时,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8个公办老师,11个代课老师,走的都是教学骨干。村办小学的老师走了77个,接近l/3。由于老师大量流失;学校不能正常开课,学生也流失了不少,这个学期全镇转走了中小学生432名。农村中小学一般是本地教师,由于工资收入低,多数只好“亦农亦教”,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另外有些地方,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有些科目甚至无法安排教师上课。农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长此下去,贻误的将是整个农村教育。
  4.农村中小学角色单一,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农村中小学仅仅扮演为农村少年儿童提供教育的角色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全体农村人口的学习要求。农村中小学只服务于少年儿童,每周只有5天上课,下午4点多就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