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作者:张 梅 查啸虎




  一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铺就了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工程,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所有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中,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命运。也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立足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其片面性。正确定位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目标问题,应先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农村基础教育与城镇化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理应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与需要。诚如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所指出的:“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我国农村城镇化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据整个国民经济的17%;第二产业即工业占50%,其中制造业占24%:第三产业占33%。而在未来20至50年内,第一产业将急剧萎缩,农业的比重可能降到5%以下。制造业的比重可能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将会超过50%,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第三产业即金融、服务等行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城乡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3%,而到2050年左右,农村人口将降到20%左右。[2]因此,我国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服务,也就是为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服务。那种把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立足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显然是与当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相违背的。
  
  (二)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
  农村教育不等于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将两者的目标混同。农村教育除了包括农村基础教育以外,还包括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将后者的目标定位于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将前者的目标也定位于此却很不合适。农村基础教育应该为农村学生提供普通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农村基础教育隶属于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它与城市基础教育一样都具有基础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性,即要满足每个适龄青少年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二是普及性,即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群体的适龄青少年.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三是全面性,即培养每个适龄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城市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的只有一个,即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农村基础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三)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稳定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社会要保持稳定,必须保证正常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包括横向的流动和纵向的流动:横向的流动指的是地域流动;而纵向的流动指的是社会升迁流动。这两者又紧密相关。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多年来的基本特征之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仅是一种横向的地域之间的流动.而且是一种纵向的社会升迁流动。农村学生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农村户口性质。才有可能利用绝不逊于城市学生的天赋、努力.走向社会的上层。这种社会流动是极有价值的.它有力地保证了所有人在公平的机会下竞争,保证最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学生的高考入学率本来就远低于城市,农村的学生要付出城市学生数倍的努力,才能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现在我们却将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不是要更加减少乃至剥夺他们走向城市、走向社会上层的机会吗?为什么我们在期待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农村,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掌握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时候,不要求城市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城市、工厂或企业,经常参加社区服务和实践,掌握工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现实面前,把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农村,只会继续加剧城乡二元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也只会使农民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地位。
  
  (四)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的关系
  从社会价值取向方面讲,发展农村教育要求农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长期以来关于农村教育的改革也都强调农村基础教育为升学服务的取向是片面的或不对的。如此一来,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农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是天经地义的。农村的孩子上学后回农村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农民对其子女受教育的期望是跳出农村,不当农民,成为城里人、“公家人”、拿工资的人、当“干部”的人。这就形成了发展农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农民及其子受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直接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服务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原因。事实证明,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很难为农民及其子女所接受.因而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就很难发挥实质性的引导作用。为什么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呢?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城乡差别。在城乡二元结构被各种政策所维系时,÷农民及其子女或许会安心农村、安命农村,但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拼尽全力突破这种政策壁垒,力求跳出农村,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只有当兵、进厂、升学等仅有的几种机会。其中最为关键的路径就是读书升学(就目前而言,高考仍是广大农民子弟改变其农民身份的相对较为容易的一条通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只有在城多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才能趋于一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才会呈现出政府、社会、农民及其子女都满意的局面。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