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作者:夏建军




  [编者按]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全国率先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之一。进入课改4年来,南宁市基础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引起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本刊向南宁市特约的一组稿件,涉及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及命题改革等多个方面,是南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批珍贵成果,关系到当前全社会迫切希望了解的一系列焦点问题。本期集中编发。以飨读者。
  南宁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整整4年,与课改实验相配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也进行了两年。两年来。我们以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
  
  我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在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我市实验区的中考命题,立足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严格划定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统一。符合教育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英语听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体育的特长项目自选考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市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依据,根据我市初中毕业生的实际,设置了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及个人特长等7个维度共15.项评价要素.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和评价标准。
  三是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城区内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各科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以学业考试的总成绩等级和各学科成绩等级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打破简单地以学科考试分数相加录取学生的惯例;继续实行“双向选择”的招生办法,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学校可以根据办学实际择优录取;将传统重点高中的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初中学校,有效地遏制初中择校势头;鼓励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高中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招收特长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招生自主权。
  
  二、推进中考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及时调整策略,采取应对措施。
  
  (一)尝试初中毕业考试和中考“两考合一”的模式,建立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制度
  初中毕业考试是义务教育的出口,学生考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义务教育的水平。以往,初中毕业考试由县区或者学校自行命题,无法准确、客观地反映当地义务教育的真实状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们采取市区和各县分别命题的方法进行初中毕业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与中考相比较,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初中毕业考试重视的程度明显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考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在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行“两考合一”,把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依据,这是中考改革的大方向。南宁市是全国率先进入初中课改实验的实验区之一,已经有了两年新课程中考改革的经验,实行中考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两考合一”的时机已经成熟。2005年,我市的一个县进行了“两考合一”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克服了过去“考完毕业试一部分人走一部分人留下,留下的不安心学习,走的人想回来参加中考又不行,并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隐患”等弊端,给每个学生一个更为负责任的学校管理空间和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我们计划于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含城乡)实行“两考合一”,逐步建立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制度,使得我市初中教育更为关注每一个学生.推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断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
  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市采用的新教材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载体,市教科所、县(区)教研室教研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都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即将试行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对命题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2006年开始,我们将以市及县区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命题教师队伍。
  市教科所作为考试命题的组织机构,要认真抓好几个基本环节。
  一是严格挑选命题人员。参加命题的教师必须政治可靠,作风正派,熟悉教学业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本学科教师中具有一定的威信。要注意从中青年教师和县区学校教师中挑选命题人员。
  二是抓好命题人员的全员培训。考试命题要尽量做到专业化,要组织命题教师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指导意见;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把握考试命题的范围和重点;学习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掌握命题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为各县区、各学校培养考试命题的骨干教师。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对各学科的“双基”重新定位,剔除陈旧的、过时的内容,置换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使之体现在考试题型、试卷结构和考试方式上,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各县区教研室和学校也要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平时的单元测试,都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尽量减少考试命题中的随意行为。考试不是检测学校教育质量的惟一手段,但应该是重要的手段,我们务必高度重视。
  
  (三)继续完善招生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慎之又慎。在总结前两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的制度,将考试分数转换成等级,以等级制度形式录取新生。这项改革淡化了过细的分数在选拔中的作用,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今后各县条件成熟的,应逐步使用等级制度录取新生。我们要广泛宣传推行等级制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识。
  二是继续完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全体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将评定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是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以考试分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