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农村建设呼唤教育创新
作者:文建龙
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即成为现代农民。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趋势,给农村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根据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规律,我们应该坚持两点:一是要对预备劳动力的教育,即坚持对农村子弟的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提高他们受教育的年限。二是要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实质上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位,构筑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融合,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适合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的农村教育新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创新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2001年6月我国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规定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承担,农村费改税试点地区对因改革减少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在财经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制度,将其纳入法制轨道,等等。所有这些,对农村教育投入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但是,个别地方政府仍然没能按国家的要求去实施,从而助长了“乱收费”等现象。这说明,创新农村教育保障机制还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在农村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大力创新。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推行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劳动技术教育类课程,理顺文化教育、科技传授和劳动锻炼的关系,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多元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走以政府办学为主渠道、坚持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文化教育为辅、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三是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服务的方向,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为农村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和能工巧匠。农业高校要与农村社会沟通,实行官方、民间和高校并举,建立高校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推动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上海 200092)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