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农村建设呼唤教育创新

作者:文建龙




  [摘 要]对于新农村建设,教育界责无旁贷。但教育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是不利的。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求教育创新,要通过创新教育观念、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等带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教育创新
  
  一、新农村建设:教育界责无旁贷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应时代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新农村建设,教育界责无旁贷。
  1.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建设新农村绝不只是建新房、修新路、盖校舍,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素。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特别是在农村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同时,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人口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各种理论与实践人才。
  2.教育要为培养新农民做贡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支持、外部帮助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是要农民自身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农民的基本素质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这支主力军不强大,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希望。因而,加强农民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责任。
  3.教育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项措施“输血”来逐步实现,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农民自身具备“造血”机能。新农村的未来在农村青少年身上,立足于年轻一代、提高农村青少年素质的关键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相对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属于向部分群体的后续性教育而言,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决定了只有它能在农村青少年素质的培养中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就目前来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服务,没有人的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现代化是通过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来实现的。
  
  二、教育上的某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1.办学偏离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方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轻农”。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城市培养人才,最终培养的是离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才。现在的农村子弟读书,有几个不是冲着实现“非农”户口、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而来的?现在又有几所农村学校不把应试教育作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二是办学模式“离农”。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一种脱离农村实际需要的办学模式,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惟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学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劳动者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三是教育结构“脱农”。农村教育结构单一,除了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而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是以一般性的文化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地方性和“三农”的特色。教育结构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没有畅通的渠道。农村教育结构以升学为导向,缺乏面向农村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安排和调整结构的自动调节机制。
  2.教育领域某些因素造成的“门槛”使农民贫困家庭的子弟上学难,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后备人才的成长。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论断,同年10月,他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的意见比较突出”,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紧研究解决。其中,上学难被排在第一位。造成农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乱收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弥补投入不足,便违规出台收费政策,设立收费项目,通过学校转向学生摊派收取各种费用来解决,如教育附加费、城镇建设费等。我国现行教育投入不仅不足,而且投入结构失衡,城乡教育投入差别大,义务教育投入相对过少,我国约有60%的教育经费投向高等教育,2亿多中小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到国家教育经费的40%。为此,一些中小学校便巧立名目,向学生额外收取补考费、捐资助学费、补课费、桌椅押金费等各种费用来补充其经费的不足或增加其福利开支。所有这些都成了许多农民贫困家庭难以跨越的“门槛”,造成农民贫困家庭的子弟失去上学的机会,从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后备人才成长。
  3.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学者指出,我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在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人才这4种要素长期以来流出农村。其中,现行的应试教育不仅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痼疾难改,而且还是农村人才净流出的主渠道。因此,能够体现“城市支持农村”这个指导思想的新农村建设,就包含有要求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要求城市过剩人才资本回流农村的内容,这些都还有待于通过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其实就是农村的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只有培养出了人才,留住了人才,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三、通过教育创新带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教育的支持,更需要通过教育创新带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1.创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要求,它要求农村教育突破传统的范围与模式,摈弃那种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立的观点,不能把农村教育看成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比较单一的教育,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大教育。它也不仅仅是农村人的事业,而是实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事业。因此,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观是一种旨在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观点,它认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不仅仅只是通过农村中的教育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关注农村、服务农村。
  2.科学定位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成千上万的现代农民充当主力军,因此,怎样把农村人口转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生产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依据国际经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走向主要有三个:一是走出农村到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现有农村空间里发展起来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