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中学历史启发式教学常见误区分析

作者:章银杰

结论,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只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可找别的借口。有的认为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教师在评析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启发:“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又有哪些偶然因素?”这样便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哲学高度来辩证分析问题。
  3.情境启发。就是教师用高尚激昂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及现代先进的电教技术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讲述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故事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刻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其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4.判断启发。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后总结出来的。此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新老军阀、工人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表现,比较后得出,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类比启发。即将一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事件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其能充分理解和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全貌。这对提高其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对二次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国家、发生原因、性质、条约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列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最后必然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扩散启发。就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发散思考,层层深入,重新组合知识,以构建知识网络,启迪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学完《戊戌变法》后,教师可发散设问:①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取得成功?②为什么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却又扼杀了戊戌变法?③假如不被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吗?通过一题多问,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提高其知识驾驭能力,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就相应要求教师必须始终正确实施“启发式教学”。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其内在精髓,克服认识上的误区,运用恰当的启发方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