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作者:叶熙钊 朱于新

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教研内容。并能从学校实际出发,谋求在素质教育领域中通过改革实践,形成学校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在校本管理协调下的校本教研能够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的时间、费用以及培训的针对性等问题,它能在同一时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调动学校的各种有利因素,采用相对集中、分散自主讨论交流和自主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较为科学经济地解决好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互间的关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撑
  由于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忠实地执行、被动地实施课程,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而以前的这种职业生活方式使得教师这个职业变成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做的行当,从而使教师职业缺乏专业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能动地生成课程,并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职业行为方式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科学,又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与其说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型职业,还不如说教师职业是一种理念型职业。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个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5]因此,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校本师资队伍,应该按照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方法上加以落实,并通过三条基本途径来加以实施。一要依靠培训,着重解决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要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深入人心,并使其能够内化成教师的教育言行。这种以校为主的培训应该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培训、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以身说法的培训。二要依靠“教科研”,着重解决怎样做好的问题。教师们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学习、讨论交流、反思改进,往往采用课题研究的任务型方式来促进教师发展。三是有效实践,着重解决实效性问题。学校为主的培训和教科研将学习与教科研赋予了理性的色彩,但本质还是加强学习,改进实践。校本管理为每一名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肥沃土壤,所以有目的、高质量的校本管理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不容置疑,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改革的校长是实施校本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其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又是与外界的沟通者。同样,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此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和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而,切实提高所有参与者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校本管理来说迫在眉睫。鉴于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期盼早日全面实施校本管理,以利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8000)
  
  参考文献
  [1]瞿葆奎、张济正等.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8
  [2]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13。
  [3]毛亚庆.论西方校本管理的管理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1、34。
  [4]黄威.校本管理:理念与策略[Z],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4~6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