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高中学分制的几点冷思考

作者:赵守拙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认为:当学生学习他们喜欢的、或具有一定天赋的课程时,他们的心智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于是,哈佛率先在学生学习上采用“选修课制”,在课程管理上采用“学分制”。由于哈佛实验的成功,这种模式相继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所采用。此后,为了强调一切学术性科目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教育专家们呼吁:中学也应实行学分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率先在中等教育中使用这种模式。目前在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印度等。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个性和爱好养成的重要阶段,高中生开始对人生的未来进行比较清醒的设想与构思。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他们的成长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塑造模式。学分制承认了学生个性差异,从课程管理制度上保证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但综观各国的教育史,自中学学分制诞生一个世纪以来,对它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在现阶段,学分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还要具体分析我国目前高中教学的现状。
  
  1.一所普通高中能开设多少门选修课程
  
  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选课制的基础是学校必须提供大量的可选课程。在高中新课程设置中,不仅出现了全新的课程,而且在原有的每门课程中都增加了不少新颖的模块,这些模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有限,不少课程在现有师资状况下,根本无法开设,如“通用技术”中的大多数模块。能够开足新课程设置的120多个模块的学校可能还没有。如果连开全新课程中规定的模块都困难,那么三级课程的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很多模块无法开设的现状下,实际上是有学分制之名而无学分制之实。
  再则,我国的地域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学分制意味着学生有权自由选择课程,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完成相关课程所必需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学分制的需求。而这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在短时期内是难以真正做到的。
  
  2.学分制如何与高考接轨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社会大环境下,在大学进一步扩招还有很大困难的情形下,家长和学生们最关心的还是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不能不正视它的价值取向。就目前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也同样以高考升学率为主。高中学分制能否与高校招生实现良好的“对接”,决定着它的命运。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几门高考学科的考试总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惟一标准,学分制很可能迈不过高考这道“坎”。在“惟分数论”这个指挥棒之下,即使实行了学分制,即使学校能够提供大量的可选课程,学生们最终还是会比较集中地选读那些与高考考核内容相关的科目,而其他科目则将会受到冷落。因为在高考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学而不考谁还来学?在目前已确定高考模式的新课程实验区中,还没有哪个模式能直接反映学分要求的。既然学生的平时成绩、所学模块的经历与高考无关,高中学分制的前途也就不难预料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决定高中教与学命运的高考这个“本”未正,那么在高中教学方式这个“末”上所做的努力都将缺乏实际意义。
  
  3.如何在制度上保证学分制的实施
  
  作为我国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的学分制,要使它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进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仅就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和管理者——学校而言,由于与以前的学年制管理有很大不同,要改变原有习惯进行新的操作,部分学校显得比较消极。假设高校真的把平时的选修情况作为录取参照,但按照要求,学分是由各中学自己填报的,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在高考升学率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哪个学校又会不给自己的学生填上必要的选修课程或模块?所以,是否有配套措施督促、审查、考核这项改革的进展状况,学分的真实性将令人怀疑。
  需要配套改革的制度还有:改变“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使其能够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相配套。同时要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使大学不再是高中的惟一出口。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用促进课改的新标准来评价学校,引导老师和学生顺利走向学分制。还有,国家要给予落后地区教育更多财政支持,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这样学分制的作用才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些制度从出台到落实,可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4.学分制的落实是否偏离了它的本义
  
  学分制的精髓是让学生真正做到“我选择,我喜欢”。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除必修课外,学生选修什么课程,是自由的;学生何时修完必须的学分也是灵活的。但是,如果把这种学分制移植到我国来,在现阶段则难免“水土不服”。为了让学分制适应我国目前的学年制课程管理,专家们发明了一种新办法:学年学分制,即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选修完某些课程。这种办法避免了学生跨年级选课,各年级间相对好管理多了。但是,即使在同一个年级中,选课制也必将打破传统的班级概念,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又将如何实行?还有,如果让学生自由选课,会不会造成英语、计算机等热门课人满为患,而其他冷门课更冷的局面?在大班教学的现实下,如果选修某几门课的学生每门只有不多不少的30人左右,这门课程还开不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实验区又发明了新办法(如江苏):以大的地区为单位,每个地区由各个教研员规定好选修课,本地区内的各校学生只能“选修”规定好的选修课。
  高中课程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乃至整个民族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高中选课制和学分制的理念是美好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盲目地为之叫好,更不能以为一旦实行了学分制,就彻底实现了素质教育。我国中等教育的现实,是发展中国家办的并不发达的教育,各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硬件资源都还比较缺乏,不可能也不必要一开始就在各个方面全盘移植国外模式,并且学分制也不是新课程改革中迫在眉睫的事。如果不顾现实地要求“一步到位”,只能是一种激进的形式主义,反而可能欲速则不达。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