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谈课程标准下古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何劲红
一、情境——体验式
目的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在特定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揣摩、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蕴。
教读《桃花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读,师生共同疏通文章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采取时空连线的方法。假设学生都进入桃花源的情境中,感受桃花源的和平、安宁,没有压迫、剥削,学生都成为桃花源中的“村民”,教师则扮演主持人角色,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和村民来此绝境的原因,以及桃花源的社会状况等问题采访“村民”,“村民”在回答中进一步地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的翻译、串讲,学生一味被动吸收的做法,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其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通过指向明确的个体自主活动,对文本进行感知与体验,再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经过群体交流,积累语言,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再次,学生参与意识强,兴趣浓郁,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全员投入,全身心投入,使枯燥无味的古文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还原了文本的本色,品味到文本的香味,学生入情人境的过程,是对文章由平面创造到立体理解的二度创作过程。
二、玩味——批注式
过去的古文教学重灌输。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玩味批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好学深思的读书习惯,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呢?
首先,做好常规性批注,即每学习一篇古文之前首先对古文的生字、重点词语等做批注,了解时代背景,把握文体特征。如教《马说》这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辞书了解韩愈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未果,在“志不通”的情况下所作。解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后,把所查资料批注在课文中。这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千里马”“伯乐”的含义并进而理解文中“托物喻人”的写法。对于文中的难解的字词,应强调学生在句旁作批注。这样,学生就能以较快的速度把握文章的内容。
其次,是进行特殊性的批注,即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提出自读思考题,学生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并作简明的批注。如《伤仲永》这篇课文,因内容较浅显,学生基本可以凭借注解看懂文章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自行探索: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他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可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写在书中,再经过师生的共同研讨,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再次,是做自由式批注。在学习古文时,学生总会碰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句子,或难以理解的词句,对于这些问题,经过合作探究,获得领悟后,学生可作自由批注。如教《岳阳楼记》时,学生在默读时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疑惑,就可以在句旁画一个疑问符号;若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感悟时,学生就可在句旁列举自古以来有这样品质的人,表明这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作批注时,要做到规范,如疑惑处用疑问句式;而对已思考出的结果一般用肯定句来表述;对优美句子或用词精当之处则采用感叹句。同时,所作批注应尽量要求简洁明了,既要做到结论准确,又能引起更深层思考。批注时,应做到符号规范,允许每一位学生建立一套自己的批注符号。
三、吟诵——感受模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大都文质兼美,典范凝练,朗朗上口,适合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文本。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指导,包括纠正读音,读准节奏,读出文气,理解文意,粗知文章思路等。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文气。对于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读等,要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使其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正确理解句意,读出语气、语势,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感。
读准句子的节奏,也就是理解语句大意,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能停顿。
读出语气和语势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传达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而要读出语气和语势,就要先把握表陈述、表感叹、表祈使的各类语气词。此外,还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妙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观点等。如教读《岳阳楼记》,阅读前就应通过交流确定语气、语调:①第一段,用平和的语调读叙述部分。②读出第二段洞庭湖磅礴的气势。③用低沉的语调读出表现阴冷悲伤情景的文句。④用轻快跳跃的语调读出晴朗喜悦的感情。⑤注意本文赋体的特点,读出四字句的音韵美。
2.粗知文段层次及大意,掌握文章思路。学习文言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读《醉翁亭记》第二段时,首先明确这段写景名句概括的是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学生在诵读时,只要抓住这些特点来读,很快就可把握文段的意思。
3.利用支撑点。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记住若干关键语,包括名句以及在段落层次间起衔接作用的语句。学生再根据这些支撑句去诵读,背诵速度会提高许多。此外,学生也可寻找各自喜欢的语句来诵读,把握语句的含义,明确作者情感。如在阅读《五柳先生传》第二段时,有的学生说喜欢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泰然自若,有的说喜欢先生的率真,有的说喜欢他的安贫乐道,教师适时点拨,要求学生根据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寻找相应句子,很快就可记下这些内容。
4.灵活运用诵读方式。文言文的课堂阅读大多以齐读为主,齐读,节奏整齐,富有气势,读音比较规范,但学生思考想像的空间极小,对佳作的深入理解也常常受到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奋中愉快又昂奋地诵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等,而在自读中,更可灵活发挥,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对于写景的散文或体现作者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配以几段古典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选择背景音乐。而从学生的选择搭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的理解程度。此外,还可让学生“画”读后“感”:让学生于读后将心中所感以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检验诵读成效的直观模式。总之,教师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以上三种模式是在进行新教材教学中探索的一些粗浅模式。这三种模式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其实,无论哪种形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只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