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析“合作时机”的把握

作者:滕 瑛




  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建立一个和谐的、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只有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才能真正发挥合作的效益,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下面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浅析“合作时机”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
  
  一、一语点醒梦中人:思考困难时
  
  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合作便是一种策略,因为在合作学习中不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如在“用2,4,6,8算24点,要求写出6种不同的算式”时,很多学生写不全。老师提示: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才能有顺序地用多种方法计算24点。学生纷纷动脑,想办法寻规律,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还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有的说从“三八二十四”出发进行思考;有的说以“4x6=24”这个乘法算式为基准进行发散……还有的拿出扑克牌互相操作,通过合作,找到20多种不同方法来计算24点。
  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二、山外青山楼外楼:策略多样时
  
  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题目,有些学生考虑问题单一,仅满足于一解,有的甚至一筹莫展。此时,只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拓宽思路,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路径去思考。
  例如:农具厂要生产540件农具,前3天生产了总数的1/9,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在这时候,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得出以下各种解法:
  
  并达成共识认为最后一种解法是比较简便的解法。
  先通过独立解答,再合作讨论,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只有虚心向同伴学习,才能更大地提高学习能力。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认识片面时
  
  小学生受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例如:一艘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学生先独立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解法,由于答案不一,学生们起了争议。我没有立即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通过思辩,一致认为一、二种方法正确,而且把全程看作“l”来做比较好理解。第三种方法,如果两次时间相同便可以用“速度之和再平均分”的更高见解,这是合作智慧的结晶,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否定片面认识的成果。
  
  四、众人拾柴火焰高:操作低效时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和实验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为学生归纳数学知识提供更充分的感性材料,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例如:在统计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由同桌合作扔20次硬币,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扔到正、反面的次数。接着4人合作,收集数据,汇总成一张表格并比较结果。如果把全班的数据收集起来,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最后进行验证。这样,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对“概率”的体验也更深刻。同时,合作学习所发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也会牢记在学生的头脑中。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意见不一时
  
  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提出的解题策略各异。这时,教师不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如:用12.56米长的网在水中围一个养鸭圈(一面靠河岸),如何围才能使鸭子的活动场所尽可能地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纷纷发表意见。我建议小组里每个同学先画一种图形再算一算面积.然后进行交流,看用相同长度的篱笆围成的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经过小组的激烈讨论,思维碰撞后,一致得出较好的结论。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激发时
  
  翻开数学的历史,可以看到许多数学发现都来自数学家的灵感。数学课堂中的许多生成点就来源于个别学生的灵感闪动。
  如:在学习环形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环面积的另一公式s圆环=π(R+r)×(R-r)后,让学生计算一个外圆半径是5分米、内圆半径是4分米的圆环面积时,有一生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好办法,这个圆环面积等于3.14x(5+4)。我是看出来的,因为52-42=5+4,所以圆环面积等于3.14x(5+4)。”老师提议小组合作验证这一想法,得到:如果两个数之间相差1,这个规律是存在的,其余则不成立。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合作,通过多题计算找出其中的规律,如:102—82等于36,36=18x2。也就是102—82=(10+8)×(10—8),学生们的探究成果更启迪了灵感,得出了:a2—b2=(a+b)×(a—b)。这既渗透了初中数学知识——平方差公式,又把环形的两个面积S圆环(R2—r2)与S圆环=π(R+r)×(R—r)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如此合作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发挥它最大的功效,使其价值最大化?有赖于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也只有对合作学习时机有了正确的把握,并对每一次合作学习做好精心准备,才能真正提高合作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