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特性的阐释

作者:张卫民

早地为天资创造最佳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很多环境因素诸如外部评价、监督、奖赏等有害于人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权威式教育来自外部的压力束缚越多,儿童越少独立自主和心理自由,这些都限制了儿童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儿童创新的思想往往产生在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合作的氛围中。教师与儿童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的关系,创造出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自由创造的才能。民主性在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教师,更要特别重视这种民主性。如果儿童在接受艺术教育时,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性,儿童感到压力重重,有不安全感,时时要小心,处处要注意,顾虑重重,一味看教师的眼色行事,儿童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会被窒息,只会表现出依赖性和“小草”一样的奴性,这怎么可能有创新!所以民主性是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不可缺少的内在特性。
  
  六、开放性
  
  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不应该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该局限在有限的艺术教育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与设置的条条框框中。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儿童艺术创造的潜能。如果按照我国传统保守的做法,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儿童充其量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和艺术技能,根本不可能有儿童个人在艺术学习中的创新。我国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封闭性,如在音乐教材里,我们看到的歌大都是一些老歌(建国时的革命歌曲),突出时代特点的好的包括流行歌曲没有,国外的好的适合我国儿童唱的歌曲也没有在当代音乐教材中显现。为了创新,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儿童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他们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艺术新知。另外,儿童艺术学习上的开放,也是创新更为关键的因素。我们应倡导儿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艺术兴趣小组(不是艺术培养班)进行艺术学习,或通过自己阅读、观看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来扩充自己的艺术知识。还可以让儿童走出艺术课堂走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神奇的面容和百变的音乐。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田野等等,无不包含着美,包含着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儿童从小就到自然中去,去同流水细语,去倾听树叶的倾诉,去感受山泉的叹息,去把握大地的脉搏,去感触海洋的呼吸……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中会获得美的陶冶,自觉地接受艺术教育。
  
  七、层次性
  
  创新素质是存在于主体之中的本质属性,受人的年龄、个性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制约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
  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幼儿和小学时期就打好创新素质的基础。幼儿和小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是有差别的。“幼儿的好奇心、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幼儿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创造想像是幼儿创造力的最主要成分。幼儿最初的创造性想像只是一种无意的自由联想,随着幼儿想像的有意性增强,幼儿的再造想像出现了,幼儿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想像形像。小学时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儿童入学后,小学儿童的有意想像发展到占主要地位,其想像的概括性、逻辑性、独创性有了初步发展。大、中、小班的幼儿之间,小学时期不同年龄班儿童之间创造力发展有差别。如小班儿童想像的创造性还很低,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或形成由别人说话引起的再造想像,到了中班,幼儿的想像便有了一些创造性成分,大班幼儿的创造想像已较为明显和普遍。由此可见,儿童的创造力水平是不同的,是有层次的。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不同目标、要求、内容及途径的创新。
  
  八、变革性
  
  “教育创新是对已有教育事物的改变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所以,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必然具有变革性特性。从世界各国艺术教育创新的实践看,变革的特性是突出的,频率也是较快的。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美国艺术教育一直是技艺教学,到了30年代,美国开始放弃了这种艺术教育教学模式。40年代与50年代美国强调艺术教育中的“发展的”观点,坚持认为发展比技艺更重要,艺术教育教学并非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掌握并不能掩盖艺术的真正价值。50年代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走红美国,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也强烈地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他强调学习的结构、直觉思维及学习动机,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曼哈顿式”处理法,这一方法由罗纳德·B·托马斯制定而且原先曾得到联邦科研基金的资助,它以有声的试验和即兴演奏来作为教授音乐知识技巧的一种方法,儿童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美国令人瞩目的一项改革,便是当代音乐计划,这项计划是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改革项目,它以青年作曲家计划为先导,进行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了体现《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面要求,1994年在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指导下,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编写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在2000年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综上所述,变革,可以推动教育创新,也推动艺术教育创新。可见,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变革性。
  
  九、超越性
  
  创新的实质在于超越,当人们产生新的想法或创造新的事物时,这种想法或事物是平常人所没有遇见的,并且显示了一定的技能和智能,这就是创新。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本质上就是引导和激励儿童不断超越与前进的教育。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它包括超越儿童遭遇的困难、障碍去获取新知;超越儿童现实的自我状态,使儿童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得到提高。如果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只能平庸地按常规行事、按教案授课、不能满怀激情地引导儿童对各种困难、障碍、现状发动冲击,进行探究、突破,实现超越,儿童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创新。有一次上手工课,当老师批评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不漂亮时,爱因斯坦非常委屈地说:“老师,这已经是我最好的作品了,我前两个比这个更差。”爱因斯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否能创新,关键要看他是否总是想方设法超越自己。我们可能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但只要我们比过去有进步就是最大的胜利。一个人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种进步,能超越自己就意味着创新。爱因斯坦就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不断进步与不断创新,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的。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超越还包括超越课堂,表现在当儿童在艺术课堂上受到老师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时,课后继续就这一内容进行有目的、自觉地学习;超越教材,表现在儿童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收集、阅读艺术教材以外的相关材料,扩展自己的艺术知识,增强自己对艺术学科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超越教师,一方面表现在儿童的学习不是限于老师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儿童的艺术学习不只是跟着老师学,而是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去学习。另一方面表现在,不相信教师的权威,敢于挑战老师,敢于向老师质疑、释疑;超越考试,表现在儿童的艺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儿童艺术学习过程是自我体验、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