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之异趣

作者:刘丙元




  [摘要]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道德与规范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理论上的分殊。道德教育不是规范教育的子属范畴,规范教育也不能代替道德教育。对二者的理论混淆,必然影响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导致不良的实践后果。只有按照道德教育本身的规律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教育规范教育
  
  道德与规范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范畴,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有质的差异。因此,对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进行哲学上的辨析,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对道德教育性质的界定,更会直接影响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操作的方向与层次,影响到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道德与规范之异趣
  
  规范一词,源自拉丁文,是指在一定情况下人们应遵循的一般规则。我国社会学家把规范界定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而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类行动所作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程序与规则”。由此可以看出,限制性是规范的本质特征,对人的生活来说,规范是一种维持秩序的工具或手段。
  关于什么是道德,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有过许多专门讨论。总的来说,人们对道德的解释有两种视角。一是个体性的视角,认为道德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个人的一种自我要求,即强调个八对道德的主动把握与遵守。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另一视角则是社会性的。认为道德是由和活中的契约而生发出的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即道德律令。如康德的“律则论”即倾向于这一解释。对道德的解释,无论哪种视角都承认,道德不是法。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个人的自觉行动。总的来说,道德向人们提出并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个人的责任和对人生理想这一最终目标的选择等等。对人来说,道德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可见,道德与规范实际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规范主要指向人的具体行为,强调入的行为的范围、程序等等,倾向于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限制,它要求人行为要有理智。从本质上讲,规范是关于利益分配的规则。就其对人的意义而言,规范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工具性特征。而道德则不同。道德以正义、良心、爱等为其主要内容,指向人的价值及人之关系的应然意义。它以善恶分析为基础,旨在引导人追求美好。所以,道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表明的是生活本意的性质。道德超越现实功利,以人之生活的“应当”价值为旨归。如果说规范之于人是要求做或不做什么事,那么道德之于个体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从外在形式上看,道德始终是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规范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一点上看,道德就是一种规范,但这并不等于说,规范就是道德的主题。因为合乎规范只是人们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换言之,道德规范不是外在的强加于入的约束、限制,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追求或德性要求的外在表现。
  
  二、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关系
  
  如前所述,道德与规范存在紧密联系,但亦有异趣,故从理论上理清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关系,对于明确学校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联系
  首先,从一般性目标上讲,二者均旨在促进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个体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解和掌握社会知识,接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对一般规范的了解掌握,也包括道德品质的建构。既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又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都是指向这一基本目标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道德教育中包含一定的规范教育内容。既然道德从形式上往往以规范的形式存在,并且合乎规范是道德行为的重要评判指标,那么,尽管道德教育追求受教育者德性的形成,但它也重视个体外在行为的规范性。实际上,道德必需有规范的辅助。没有规范,道德行为就会失去践行标准。并且,由于受教育者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在其道德理性成熟之前,也有必要利用外在的规限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道德教育必然包含规范教育的内容。
  第三,规范教育也体现着道德教育的要求。规范往往是某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所以,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伦理价值预设。规范在限制人们的行为的同时,也期望人们接受规范中所预设的道德价值。因此,规范教育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行为模式时,也必然影响着受教育者的道德倾向。
  2.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分野
  首先,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目的与结果不同。规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就是要把其成员培养成适应该社会行为要求的“好公民”。道德对人也有行为要求,但更强调行为背后的善良意志。因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因此说,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在培养人的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规范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外在行为的塑造,那么作为其教育结果的善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的善。而道德教育教人做好人,不仅仅是外在善的引导,更强调道德动机、道德情感的内在参与,所以道德教育追求的是个体信仰与行为的一致性,即内在善与外在善的统一。
  其次,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层次相异。既然规范是出于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规范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的手段,贯穿于其中的是工具价值。由此,规范教育往往表现为权威性的、功利性的特征。规范教育对教育的结果往往满足于受教育者的行为的“不越轨”,即停留在要求受教育者“不做坏事”的层次上。而道德教育旨在使人过美好生活,使人追求人的意义与价值,即道德本身就是目的,所以道德教育也就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活动,它是更多体现人的意义与价值诉求的、非功利性的目的性活动。
  第三,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内容区别。道德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德性即建构一种品质,而这种品质一般表现为复杂的精神或心理结构。所以,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是丰富的,更是能影响受教育者心灵、使之产生深沉信仰的。它以基于良心和爱的正义为核心,以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为主线,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托,以生活的价值意义为目标的道德知识的有机构成和呈现。规范教育目的在行为的程序化,其教育内容则相对简单得多,其中更多的是有关“能做”、“不能做”的知识、法矩规定等等,倾向于对行为范围、方向、程序等的说明、解释,很少关涉入的深层信仰。所以,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着眼于现实与现时。
  第四,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方法论迥异。规范作为使受教育者行为达于标准的手段,规范教育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