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王荣珍

的主动变革。
  
  (一)改进教育目标文化
  首先,尽量把总目标转化为能够操作的具体目标,以利于寻找并选择具体操作办法。其次,改变研究思路。一方面,研究者可以从大局出发,研讨教育目标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现实实践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可操作性方略。再次,教育目标首先要真实地反映本系统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哲学,以期让教育者产生共鸣。这样,教育目标文化才能转化为每个成员真正学习和认同的理念,最终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即变为操作性文化。最后,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教育操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系统和严明的制度明确规定了行为标准,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如果对员工的相应教育与培训比较到位,与教育目标配套的教育操作模式也比较容易产生。
  
  (二)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者态度过于保守或者浪漫都可能导致系统间失调。如果教师对新价值持排斥态度,尽管意识到新价值存在,但是在课堂中也会一如既往、坚定地灌输旧观念,以减轻新价值对学生的“威胁”。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强调与新文化群体认同,不加批判接受新价值,可交流的学生人数不会很多,适应面过于狭窄,也会导致文化传递传播的低效性。这种情况下,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提高教师素质,可以增强教育的文化张力即教育的“弹性”——变通能力。只有教师具有了比较正确的观念,才有可能维持现代教育应有的动态性和“流动感”,摆脱亦步亦趋局面,从而与外部文化系统积极适应。
  
  (三)疏通社会文化传输渠道
  疏通社会文化传输渠道是教育和外部文化系统协调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畅通而多样的文化传输渠道使教育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扩大文化选择区,优化自身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畅通而多样化的文化传输渠道必然会冲淡教育系统的保守氛围,从而使教育与外部文化系统的步调不致于因落差太大而产生冲突。
  
  (四)及时更新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一方面集中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如果缺少创新活动,人类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教育文化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直接决定着该民族文化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进程。所以,教育文化更新至关重要。这主要可从教育内容更新和价值观念更新入手。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