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对校本培训有效实施若干问题的探析

作者:许晓红




  [摘要]校本教研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条件,针对当前校本培训中存在的观念模糊、方式单一、操作无序和目标功利等情形,必须设置校本培训专业指导机构,构建校本培训联合体,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以解决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校本培训有效运行。
  [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 新课程 问题 策略
  
  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运行。新课程能否真正地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当前,校本培训以其独到优势成为教师在职教育的抢眼风景。然而,我们在为校本培训的亮点喝彩的同时,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策略予以解决。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培训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心智模式必然随新课程的运作而改版重构。为应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形象。首先,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非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者;其次,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抚慰,而非学习的强制者;再次,教师必须是课程的研究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第四,教师必须是合作者,而非单科独进的单一型教师;第五,教师必须是学习者,而非旧观念的守护者和旧知识的释放者。
  由于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文化,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能否为广大教师接纳并付诸行动,有赖于校情、师情和生性。基于校本的培训,一改以往理论知识传输的做法,凸显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从唯书知识转向校本体验和校本探究。研究表明,教师的真正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教育,也不仅仅在于任职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的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扎根于校本的培训,为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强化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促发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悟解,开启了教师创新教育的潜能,培植了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教育能力。教师只有在校本实践中才能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培训的有效运作,不仅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突出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传统的校外教育机构承揽的教师在职培训,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忽视成人学习心理,功利化操作明显,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就解决中小学诸多实际问题而言,其弊端显而易见。应该讲,根据学校和供职教师的特点及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着眼于教师全面素质提升,而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而构建的校本培训方式,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和内容上的缺憾。
  
  二、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的扩展,教师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正在以多种形式参与校本培训。但理性反思目前多种多样的校本培训方式,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1.校本培训的观念尚需理清
  尽管校本培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位教师,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观念问题。受传统培训的定势影响,很多教师对校本培训存有误识。什么是校本培训?以校为本的培训能有何作为?其生命力如何?校本培训会不会徒有摆设?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如此等等问题不能明晰,必然影响校本培训的启动运行,甚至使教师滋生反向心理和抵触情绪。当然,有些问题只有在培训运作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解决,但无论如何,观念理清才是启动校本培训的明智之举。因此,在校本培训上,政策导向和前期通识培训中的价值宣扬至关重要。
  
  2.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化
  校本培训的主旨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教育能力,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内化新课程改革所彰显的价值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方式,促成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自我提高与持续发展。但在目前的校本培训中,集中学习理论知识或传授具体方法和技能成为主要的培训方式,有的学校名义上启动了“校本培训”,实际上是教师把相关资料、文件领回“自己看着办”,在校本教研中只关注教师的“论文”产出量,而不注重研究过程和操作实效。实际上,为达到理想的培训之效,应主要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操作范式,通过教师亲身实践、教育观摩、案例解析、组织研讨,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形成和发展新课程实施所需的综合素质。
  
  3.缺乏必要的培训保障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应该讲,各地为了新课程实施都制定了师资培训计划,然而,在实际的培训中许多未能对校本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虽有所涉及,但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和评价指标,使得校本培训冷冷清清。尽管有的教师在零星践行校本培训的内容,但由于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和组织化的操作,那种短暂的随机式的学习行为显然不能等同于校本培训。
  再若,校本培训没有必要的保障体系,即使校本培训计划和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得再好,也不能使培训如愿而行。也正因如此,教学反思、同伴互助、教学观摩和校本研究出现时有时无的景象,难以形成一个组织化的学习和系统化的培训,“单打独斗”式的自学自练还是目前大部分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主要路径。一些学校在条件不备的情况下,为追求“你有我有全都有”局面,盲目移植他校的做法,“大跃进”踏入校本培训,表面上看来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并导致了有限教育资金的隐形浪费。
  
  4.功利主义色彩浓重
  校本培训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其直接目标指向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此目标指向缺失,也就失去了校本培训的价值。然而,在已开展校本培训的一些学校,其功利化操作培训的情况十分明显,“交钱拿证”式的形式主义培训依然存在。所谓的校本培训只是做做样子,摆摆谱儿,充其量足为了“装饰”形象或应付检查。急救性的培训固然是校本培训中不可忽略的,但把校本培训仅仅滞留在“急救”层面上,而不考虑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持续发展,不关注学校的深层发展,这样的培训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校本培训,只能是一种应付性“脱困”招式。就校本教学研究来讲,一些学校并没有真正理解校本教研的要义,没有理顺培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