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话题作文,一路走好

作者:周君龙




  话题作文,自诞生至今短短的几年间,就以那强大的开放性流行开来,且不说话题作文专刊、文选(从小学到中学)等如雨后春笋,就连初中甚至小学的考试,也都时兴话题作文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威力简直发挥到了极致!但凡事得有个度,过犹不及,对话题作文趋之若鹜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作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文教学要遵循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一、作文教学的阶段性
  
  如果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区别,还没搞清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的含义,就来个话题作文,只会使学生变得茫然无措。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点放在作文基本功的演练上,字写好、句子通顺、语言得体是最起码的要求。超越学生和作文教学的固有阶段而一味追求“话题”,无异于揠苗助长。
  话题作文降低审题难度、放宽文体限制的做法使很多师生有被“解放”之感,认为没有必要再提审题知识与技巧,没必要再去练习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了。课堂上必要的作文知识教学不见了、作文基础训练不见了、作文序列训练也不见了……话题作文也必须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考虑,要讲究开头的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这一切的训练都应按部就班。要知道,话题作文仅仅是检验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形式,而绝非作文教学的目的。
  
  二、作文教学的积累性
  
  写好话题作文,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感悟积淀。知识储备不仅要包括作文素材的积累,还应有开阔的作文视野,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大语文”的教学,就好比蜜蜂酿蜜必须广采花粉一样,有了充足的知识,才会有行云流水的作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感悟积淀,是提高作文立意、挖掘作文深意的必要条件。让十一、二岁乃至几岁的孩子去谈话题,简直就是笑话。
  举个例子,阅读面、生活面窄的同学,拟题就有不少问题:有的题目太大,如:以“书”为话题,如果拟为“思想的源泉”,六、七百字的篇幅,内容上写什么、结构上又怎样安排?只能是泛泛而谈,没有深意;如果拟为“我与书”,就缺少文采等。如果拟的题目不恰当,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储备丰富的同学多能拟一个好的作文题,很容易会“一泻千里”、“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三、作文教学的真实性
  
  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误解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么任意扩大话题概念外延,写似是而非的近义的内容;要么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的意义。眼下最时髦的是编故事,编完《三国》编《水浒》,编完中国编外国,编父母双亡,编自己残废……如此胡编乱编瞎编下去,令人不无忧虑。我们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背离真实的教学能够持续多久?于教书育人又有何益?
  话题作文大大缩小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外延,客观上鼓励了学生写作“偏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急剧向单一化方向发展。一个班的学生作文整体上看起来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看,基本上每次都是固定地克隆着自己擅长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文。一学期、一学年地练习写话题作文,考试就考话题作文,巧了还能猜到作文题目,有了这“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谁还会苦苦地进行基本功的练习?这样学习语文,学生就会得“营养不良”,将来到了社会上就会变得“少才寡艺”。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为什么话题作文为什么越走越窄。
  
  四、作文的人文性
  
  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理想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未来,思索自己的人生理想,做、思、写有机结合,可以培养调查、抉择、思维、交际、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现实是因课业负担过重和应试压力,教师是用范文、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看起来慷慨激昂,却掩饰不住苍白与做作。丧失鲜明的个性,文章如枯枝败叶缺少生气,无法体现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
  命题的指导思想,除了防止宿构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不能与学生为敌。古代科举考试的命题刁钻古怪,故意为难学生。如今的高考乃至中考作文命题似乎也不与学生为友。形式上逐渐复杂化、内容上变幻莫测,表现出命题者非凡的聪明智慧和严防宿构而不顾其余的良苦用心,遗憾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关怀太少。这应该不应该引起命题者的深思呢?
  话题作文应该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中小学作文教学几乎取消文体训练的做法实属不当。话题作文还是不宜过早练习,应当打好基础。练习好各种文体写作,不再赶鸭子上架。话题作文,还请绕开义务教育,一路走好!
  (作者单位:单县大李海中学,山东 单县,27432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