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捕捉课堂动态资源 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作者:朱添斌 徐茂林




  一、抓住意外事件的契机,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完全可以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根据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好意外事件中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例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正确率很高,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钝角没量呢,怎么办?”我说:“哦!”略微停顿接着说,“大家看,他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了,它还能量钝角吗?”
  生1:那小半块的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了中心点。
  生2:那大半块的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生3:可他量的是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当时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是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没有发生过,在平时也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于是我抱着让学生试一试的想法,说:“我们能不能用那大半块来量出钝角呢?人家相互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后汇报: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上90度,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度减去这个补角度数就行了。
  可见,在课堂中一旦发生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意外事件时,绝不能简单处理。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展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与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
  
  二、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教师要积极关注这种动态资源,以科学角度去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真正避免灌输,体现学生自悟的目的。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
  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1: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
  生2:我认为还有一种算法,先用1/2分别除以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减。
  显然,生2所说的方法是受以往乘法分配律负迁移的影响产生的。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否定这种想法。而是放下原先的教学预设,让生1、生2分别板演。一会儿,生1已完成,生2抓耳挠腮做不下去了:
  
  师:这两种方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生3:生1方法是正确的。生2方法是错误的。我能通过举例来证明,如12÷(2+4)=2,而用他的方法结果却是9。
  生4:我也认为生2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该题是用1/2除以11/12与可5/9的差,商是多少而不是用1/2乘以11/12的倒数减去1/2乘以5/9的倒数,差是多少。
  
  生6:我认为生2是受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而算错的。
  这时,全班每一位学生脸上都荡漾出开心的笑容,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错误进行了剖析。这样不仅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产生,而且还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达到了在相互启发、相互争辩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认知的起点,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与教学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不能漠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如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强行拉回我们预设的轨道,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起点,把学生认知的起点看作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笔者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正准备引导学生探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我已经知道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生2:个位是0、5的数能被5整除。
  原来许多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结论,于是我及时改变教学方案。
  师:通过预习,很多同学已经知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非常了不起!现在你们有什么方法让别人确信你们知道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正确的吗?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A组:根据2的乘法口诀,积的个位都是0、2、4、6、8,所以个位是0、2、4、6、8的数就一定能被2整除。
  B组:我们用书上的方法验证,用2乘以1、2、3、4、5、6、7、8、9结果发现乘得的积的个位都是0、2、4、6、8,这就是说个位是0、2、4、6、8的数一定能被2整除。
  C组:我们写了许多个位不是0、2、4、6、8的数,这些数都不能被2整除,反过来说明了个位只有0、2、4、6、8的数才能被2整除。
  D组:我们随便写了很多数进行检验,结果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
  由于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顺水推舟,把原来的“因→果”调整为“果→因”,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这样调整,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作者单位:丽水市实验学校,浙江 丽水,323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