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真实: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

作者:齐佩芳 邹连方




  
  2.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道德可分为三个层次: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他,完全利他。第一层次是道德的底线,这是一般凡人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我们倡导的好的凡人的标准;第三层次则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完美君子或“圣人”的标准。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目标上绝不能过于“理想化”,用“圣人”或“完美君子”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叶澜老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也指出: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的分析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也应该随着个体的差异而动态变化,以具体的、动态的目标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进步。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应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始终开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求异思维的自由,在自我体验中去真正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直面生活的教学内容
  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性,从而丧失了魅力,甚至失掉了教育对象。因而课堂道德情境的设计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又要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堂并不回避现实矛盾,而是允许有思维和文化冲突,教师可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尤其是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判断,逐步否定自己的错误或有失偏颇的想法,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在“乱”中理清头绪,在“冲突”处理中获得成长。
  
  4.注重实效的教学形式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实际,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也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与操作上,在教学媒体和工具的选用上,一定要避虚求实,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品德的学习是在真实的道德实践与师生的现实互动中展开的,品德建构水平有赖于这种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设计、选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都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个角度上考虑,要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作为~堂课的终极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