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挑战与创造

作者:韦国锋




  近年来,到北京十一学校考察交流的高中校长、老师都可以获赠一本书:《不为高考赢得高考——99级高中实验班课程改革实验纪实》。这是1999年至2002年十一学校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真实记录。
  
  (一)改革背景
  
  上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十分剧烈,尤其在普通高中,“升学”几乎与“应试教育”划上了等号。但是,面对高等教育这一“稀缺资源”,高中的一切资源都集中在为学生升学或更好地升学所做的准备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褒贬不能真正解决高中教育问题,也难以产生明确有力的教育行动,高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率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及“分层教学”之后,仍然面临上述的“两难选择”。1998年,学校进入了“国有民办”第一轮承办期,有了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然而办学体制的革新并不自然而然地带来教育教学上的成功,在新的体制下,学校应该有更好的条件和手段去提高教育质量,那就是要进行“育人模式”的变革。在李金初校长看来,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教育政策上的“新名词”,而是育人模式的新战略。在此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1996年,经过学校教代会认真讨论,作出了“六个决心”的重要决定。其中第一个“决心”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牺牲’一点应届升学率也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优秀的高考升学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第二个“决心”是:“还学生四权:读书权、讨论权、思考权、主动发展权。”一个全新的校本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就这样“应运而生”!
  
  (二)1999年~2002年的实验
  
  1999年7月,一个题为“北京十一学校99级高中理科实验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方案”的试用稿送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手里。
  在这个实验方案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教学实行‘重划学段、超前学习、集中强化、拓宽加深’的新运行机制”和“改革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教学模式,采用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关键性的实验内容。后来,这个教学模式被简称为“四环节教学”,即自学自研、问难讨论、师生精讲和运用评价。
  自学自研:在教师指导下(出提纲、教方法等),学生自主研习教材,在此基础上,生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互助)。
  问难讨论:围绕重点、难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研讨、辩论或互相设疑、解难。
  师生精讲:在自学基础上,做点拨,讲知识体系,讲自学和研讨中没有解决的重点和疑难问题等。有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来讲。
  运用评价:学生自主作学习总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矫正,解决问题。
  “四环节教学”是与“重划学段”配套进行的。从“99级高中理科实验班第二学段(高二下——高三上)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我们看到:“在第二学段,不要赶进度,主要是培养能力。不要以讲授为主,要以研读式为基本方式,辅以讨论式以及答辩式等等。老师当后勤,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时间。老师是助手、导演,学生有问题可答疑。”这样的“硬性”规定,在当今高中教育中可谓大胆。我们知道,学生在“研读”、“讨论”、“辩论”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部分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中得到了解决,而许多问题将“流向”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当好“后勤”、“助手”、“导演”,还要当好“答疑”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状况各不相同,需要老师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学校在“赶进度”与“培养能力”之间作出了明智选择。所谓“赶进度”,往往意味着要完或教师的“教学任务”,以为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其实不然。而抓住能力这条主线,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如果从“高考”来看,这不也是抓住了高考成功的根本了吗?例如高考命题在进行着“悄悄的革命”,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到了本世纪初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而学校的“培养能力”实际上已经使学生进入了,有充分准备的高考“阵地”,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胜券在握。
  
  (三) “四环节教学”的探究
  
  实验方案是一项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前提的综合改革。2000年6月学校召开了“主体性教学模式研讨会”,学校教科所杨鹤龄副所长阐述了“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具体表现在‘五自主’,即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自主发展特长,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检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有两个主要的研究兴趣:一是“理论基础”的研究兴趣,二是课堂实践的探究兴趣。大家认为,“四环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以当时流行于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并从“教学论”、“学习论”等方面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教科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从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强烈而深划的。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既是实验过程的正常现象,又是这项实验所取得的正面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2002年7月召开的“99级高中实验班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总结研讨会”上,李校长问学生:“你们自己学课本,能掌握多少?你们觉得需要老师讲的部分大约占多少比例?” 一学生说“老师需讲的,数学不超过30%”,另一学生说“不超过5%~10%”,而第三个学生则说“数学占1%,物理占30%~40%,英语占10%,化学占50%”。哪怕这些数据只代表个别学生的的状况,也是一组很令人“吃惊”的信息。此外,前测后测的数据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足以说明,以主体性为“支点”能够产生巨大的自主发展、自主优化的教育动力,也强有力地址明:只要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融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形或教育行动的有机组或要素,成为先进的教育行为理念,就一定能获得优秀的教育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育领域十分“新颖”,各校的探索热情很高涨。学校的“四环节教学”不仅欣然迎接这股劲风,而且以“主体性”、“自主性”来改造和利用研究性学习。研究可以说是无所不住,即使是复习课,也可以构建“自主研究性复习的模式”。“四环节教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研习、台作研讨的教学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就是把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本义。
  
  (四) “四环节教学”的突破
  
  2002年以后,“四环节教学”继续在十一学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