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构建思品课片区协作教研文化

作者:卢飞若

助教科所网站,开辟了思想品德教研网页;二是设立“同课异构”公共邮箱,“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案、教学故事、评议、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件等都要求放进公共邮箱;三是教师通过QQ群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
  (4)“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专题化。即各片区定期不定期围绕教学问题和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如针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因教师水平差异,双向交流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在对比中形成教师的压力等问题,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校际、片际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5)以课题引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基于对问题即课题的认识,我们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目前如已被列为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围绕该课题还有《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伴互助,片区联动”教研制度的建设与研究》等8个子课题,共有23所学校104人参加了该课题研究。
  (6)组建“同课异构”教研指导专家队伍。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是“同课异构”教研向深入开展的保障。为此,我们聘请了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部分政治学科特级教师为“同课异构”课题技术指导专家。专家引领的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问题会诊等。
  (7)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工作例会上,先由各片区负责人汇报本片区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情况,交流经验,提出存在问题,然后由课题专家组成员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8)建立“同课异构”教研激励机制。各片区每月进行一次评价反馈,每学年评出市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
  
  四、片区协作教研带来的变化
  
  1、教师自觉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做到“学习一点、记录一点、感悟一点、交流一点、总结一点、提高一点”是带有强迫性的,通过开展片区协作教研活动,教师们从内心感觉到有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不好好学习真的太可惜了,而且不学习确实不行了,自觉地把学习变成了自己生命的要求,主动寻找上同课异构课的伙伴,乐于在“同课异构”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
  2、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师们撰写的反思,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百花齐放,有的把自己教学中特别有意义的“细节”、“情节”整理成为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有的把自己教学中的各种偏差或“失误”变成进一步的实践探索。这一篇篇反思文章、一次次反思后的行动都是教师们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都可以成为专业化发展的一个个阶梯。
  3、提高了学校教研的实效
  片区协作教研活动促进了学校教研的变化: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