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构建思品课片区协作教研文化
作者:卢飞若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现有教研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凸显:活动组织基本上是教研员包办,学校缺乏研究的活力和主动性;研究内容未能与各校的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学校的一些教研成果未能在较大范围内交流和推广,与教学紧密相关的问题研究和解决不够;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人包一个年级,校内没有同伴可以交流研讨,年青教师的成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自我封闭的状态。教研与常规教学本是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而教研实践中却造成二者脱节的状况,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出路在何方?这便是我们研究的原始冲动。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构建新的教研文化,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片区协作教研,促使教师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二、片区协作教研文化构建的诠释
片区协作教研文化是学科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集体备课、听课、评议、反思,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评价标准等。具体制度包括:听课评议制度、反思交流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激励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1、片区协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拓展与延伸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内涵,但一些教师对“学校”狭隘地理解为“本学校”。这种狭隘认识只能让教师停留在以往的“自给自足”“单打独斗”“个体户”式的教学状态。事实已证明,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缺乏更大范围内的同伴互助,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构建片区协作教研,让多元的教研主体在特定内容和地域范围中相互间有效互动,有利于形成教研共同体。
2、片区协作教研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及形成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其主要信息源是同事间的建议和合作教研文化。片区协作教研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开课、评议、反思等教研活动增加相互了解,比较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有利于形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
3、“和而不同”支撑着片区协作教研文化的构建
“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性。构建片区协作教研文化起点在于承认和尊重“不同”。多样性与差异性在片区协作教研中表现为每个成员的独特性,彼此不能互相替代和复制,但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变以个体为对象为以团队为对象的管理模式改革,建立片区协作教研的管理机制,为片区的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条件,促进个人在团队丰厚的人文精神感召下快速提高。
三、构建片区协作教研文化的途径
1、建构学习共同体,营造协作教研文化氛围
片区协作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学校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学科片区中心组为支撑,以教师个体自身成长为关注焦点,依托教研机构的指导、协调,围绕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和新型教研活动,使教师借助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改进教学策略,提高专业水平,并以他们教学的个体丰富性来促进片区协作教研文化的建构。市教科所、片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学科教研组是我市片区协作教研管理模式中的三个基本组织。市教科所是自上而下的专业研究培训引领者以及自下而上交流反馈和片际协作教研的组织者,是片区协作教研的核心;片区学科中心组是片区校际联合教研组织,是片区内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与展示、校际互动的组织者;学科教研组是片区协作教研的素材提供者,是片区协作教研的细胞和根本。这样的管理模式,使思想品德课程校本教研在立足学校的基础上,跳出学校圈子,让教师在“学校一片区——市”这个立体的研讨网络中参与学习研究,结束了各校教师各自为战的现状,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得到了较好体现。
2、以“同课异构”课例研究为载体,创建片区联动教研新模式
“同课异构”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同”是指同一课题、同一教学内容,“异”是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构想、不同教法、不同风格。通过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原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同课异构”课例教研的基本流程是“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这一教研方式既有个体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坚持“同课异构”教研日制度。按“三定三 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执教者;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的要求,学校教研组每双周的星期四下午、片区中心组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下午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改变过去线性听评课方式,引进交流探讨机制,实施参与式评议。首先是上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说课,接着是全体听课教师共同议课、评课。评课重在关庄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及教法的创新性,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需要,对教学缺陷进行分析。听课者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从“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怎么上”的角度去反思;上课教师要认真比较和研究与自己同上课教师的教学差异,取长补短,认真听取和对待评议意见,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和解决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将教学闪光、感悟与缺憾记录下来形成研究轨迹。
(2)开展校内、校际、片际、城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针对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教师、学校发展需要,我们尝试了“片内校际‘同课异构”’和“片际‘同课异构”’联动教研模式。我们把市区学校按区域分为东片、中西片、南片和北片,组成4个片区教研中心组,中心组负责人(片长)负责组织片内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市教研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片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名校、名师、骨干教师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强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展示,弱校的问题转变成了片区协作教研的资源,建立了各校、各片区之间合作攻关、共同提高的新型教研机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3)构建“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一是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