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学校管理的新视角:从制度到文化

作者:孙世杰

们还实行了教职工记功办法和系列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等,不断创造教师们成长的台阶,使我们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打造专业化发展的团队上来,引导教师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途径,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人才矩阵。主动进入矩阵,成为教师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的需要,而矩阵的规模效应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成长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转型。
  
  3 高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从关注教学规范到关注生命价值
  反思我们的教学管理,不能不说是严密谨慎、认真细致,从集体备课到教学常规检查,从课堂诊断到考试分析,从绩效考核到学年聘任,我们制定了大量关于教学管理的文件、规定,但教学仍不能尽如人意,促使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事实上,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堂程式化、规范化的建设上,我们制定的所有教学管理规定都是在围绕着这中心服务,却忽略了课堂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选择、多元发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部学习机制,所以,偏离了教学规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们认为,真正的课堂一定是师生互动、以学为主的课堂,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真正的课堂一定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充满思维碰撞和心灵交融的课堂,而不是静态化的课堂;真正的课堂一一定是民主、和谐的课堂,而不是固化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还课堂文化本色、注重激发教学智慧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首先是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中实施了“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优化组合、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结果共享、教师释疑,构建了“自主互助型”学习课堂,把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全校开展了“自学一讲解一检测”为基本流程的高效课堂三段法教学,以导学案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堂检测,做到课课清、堂堂清、单元清;三是加强课后实效性反思和课堂质量研究,查找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重点和影响学习的典型性因素,开展了破解教学难点、研究学生认识点和知识点的90度角问题,积极搭建学生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引桥”工程,努力寻找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引导学生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强化知识与人文的联系,达成知识、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范式转换。新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主体意识、合作需要、创新精神和多元思维发展,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4 校本研究:从要求到习惯
  科研是学校文化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面对更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需要重建新的课程文化,校本教研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校本教研机制进行了改革。
  为了搭建校本教研平台,我们聘任省市特级教师,组织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和引进教师、教科研工作、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策略研究、科学评教机制研究,并定期组织课堂诊断、学术报告、教师论坛等活动,为校本教研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实施了教研组和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每周两次集体备课,重点对教学目标、难重点、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教案、学案的编写、检测题命制、课件的制作进行研讨,引导广大教师通力协作,打造优秀教研组团体和强势学科。班级作业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联结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协调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析学生各科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交流优生优培和希望生转化措施,研究学法指导;诊断学生在思想、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结合学生评价,对各科教学提出建议等,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一盘棋思想,同心协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围绕学校管理机制、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益、学科教学难点、弱科教学突破、分层次教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建立了教科研支持政策,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不但使一些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更使校本教研由原来的硬性要求转变为教师们自觉行为和工作习惯,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建设。
  
  5 学校管理:从集权到民主
  科学管理体现了一种法制化、规范化、科层化的集权式管理,而文化管理则体现了人本化、民主化、情感化的和谐性管理。我们当前推行的学校管理机制,基本上是科层管理,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人事聘任制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强了集权,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民主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是人心所趋。学校管理从集权走向民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们提出了“学校是大家的,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学校的事情师生说了算”的治校原则,在校园内大力倡行民主、建设民主、推进民主,对学校的民主化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首先是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由教学督查委员、参政议政委员等13人组成的工会委员会,作为教代会常务机构。工会委员是教职工代表的代表,直接对校长负责,即时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征询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审议学校工作和重要文件,破解了许多管理难题。学校还健全了招标采购、绩效考核、评优晋职等各层面的民主管理小组,将学校管理中的热点、敏感问题,由民主小组阳光作业让全校师生监督。
  
  其次是我们创立了民主理校座谈会制度,定期召开征询意见会、听证会等,对学校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座谈会决议,作为学校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师生的参与决策,解决了民主决策中的干部“越位”和师生“缺位”问题;同时实行民主建议奖励制度,对“金点子”建议实行重奖,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平台。
  
  再次是让学生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建立了团员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审议修订,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增强了执行力和教育效度;通过竞选招聘,成立了领导干部学生助理团,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组织能力、责任意识;组织成立了自律委员会和法治委员会,让学生进行自律自治,加强遵法守纪教育,法治委员会还负责化解、仲裁学生纠纷,对违纪学生,通过听取申诉或辩护、集体讨论、民主评议,根据规章制度,做出令学生满意的处理意见,并进行跟进教育。从而加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在教学中,我们也大力倡行教学民主、师生民主,尊重差异、尊重特长、尊重发展,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了分层次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全员发展;选修课、活动课也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我们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等专业化组织,充分发扬教学管理民主和专业自主,像课程设置、课时增减等问题,由教学研究会组织全校教研组长集体研究,大家同意,学校即予以批准,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民主性,创造了宽松政策环境。
  实行民主管理,使我们实现了人心思上、崇尚卓越、不断创新工作,形成了民主的学校精神。
  
  三、思考与启示
  
  在实施策略上,文化管理需要学校本土文化的积极融入,文化管理不是将既有的管理机制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根植基础并推陈出新,需要营造新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形成科学的文化管理操作体系;同时,需要优秀的领导团队来推进文化管理。
  从外部环境说,推进文化管理,单靠某个学校来实施,困难很大,需要立法保障和环境氛围的支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