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课堂教学提问策略新探

作者:林宜照




  2、待答
  在课堂提问的程序步骤中,待答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看似简单却十分讲究技巧。待答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得到提高。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候答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即“第二等待时间”。教师在“第一等待时间”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据研究表明,“第一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第二等待时间”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当教师把“第二等待时间”也提高到3秒以上时,师生之间的回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使回答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创新。
  
  3、导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即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导答的技艺有:
  ①激将鼓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有时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可能无动于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激将”鼓励他们大胆地回答问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可以用热情诚恳的话语,“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②定向点拨法。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拨,以便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迅速而准确地达到思维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
  ③举一反三法。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比较,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④分解整体法。学生有时对教师所提问题吃不透、摸不准、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度可能大了些,教师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即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引导学生回答。
  ⑤直观示意法。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运用插图、教具等来提示,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借助动作、表情、手势等进行必要的暗示、提醒,以帮助学生理解。
  ⑥迁移搭桥法。对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一下与问题中的事物类似的事物,然后采取由此及彼,联系迁移,架桥铺路,帮助学生接通思路,达到触类旁通。
  
  4、理答
  在有效的学习中,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也许和问题本身一样重要。提问不能只重视问而忽视答,应将问与答有机地统一起来,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与恰当的处理,根据学生答问的不同,教师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回答成功。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表扬。如果是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还应进一步启发、鼓励他。但是要注意,如果表扬太频繁,就会失去其价值,因此要适当地进行,用在需要的地方。
  ②回答失败。教师切忌急躁行事,求全责备,不要立即让别人代替回答,要树立学生的信心,肯定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可贵精神,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办法加以解决:
  方法一:用层次提问的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这样可使学生思路清晰起来,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
  方法二:用比喻或类比来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触类旁通,进而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答案。
  方法三:用变换问题的角度,扫清思维障碍,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方向,启迪学生思考。
  方法四:用启发点拨。启发要得当,点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点到问题的题眼上。
  ③拒绝回答。对于“不回答”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障碍,主要是心理,要及时给予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
  ④回答不全。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和补充,匆忙包办代替,可通过补充提问或反问,让学生从囿于局部到考虑整体,获得正确或完整的理解,经过思考再作答问,必要时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⑤回答太多。学生答问语句冗长,表达啰嗦时,教师不应该讽刺或嫌弃,而应帮助学生锤炼语言,并训练其表达、概括和归纳能力,使之逐渐做到语言简炼,抓住重点,回答准确。
  ⑥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势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开导。
  教师在处理学生答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不墨守原有答案,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不唱独角戏;评价学生答问应让学生参与,并允许学生持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要热情耐心地解答,决不能讽刺、挖苦,损伤学生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