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影视材料在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周 勇




  现实生活中众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材料。长期以来,这些影视材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往往停留在“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直观感受”这个层面,没有按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所要求的那样,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本文对影视材料在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试作如下探讨。
  
  一、具体的探究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运用影视材料的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观看影视材料来创设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影视材料中与教材某些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是其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不同的“问题”及“问题”发现方式,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
  
  1、探究影视材料中的不实之处
  一般而言,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记录片,这类影视材料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一般不存在不实的问题;另一类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这类影视作品运用了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而剧中情节往往存在一些不实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发现”这些不实的情节并说明其原因,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黄飞鸿——铁鸡斗蜈蚣》中有一个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情节——黄飞鸿的一句台词:“义和拳是北方的一个邪教组织。”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我曾要求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观看相关的片段并发现其中与历史不符的问题。几经尝试之后,学生找到了这个不实之处,我又顺势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新课导入。当然,也不忘布置课后思考题,让他们分析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以强化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2、探究影视材料中的隐微之处
  尽管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诸多的不实之处,但其中也不乏能真实反映历史的比较严肃的作品,如:电视连续剧《长征》,电影《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也往往会在细微的情节中进行艺术加工,但是这种艺术加工基本上是与历史相符的。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透过艺术加工的形式看到历史真实的本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观察社会能力。比如,在讲述红军长征的重要背景——“毛泽东被剥夺了对中央苏区红军的指挥权”时,我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的开头部分,并要求找出剧中毛泽东与其他红军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伟人的魅力感召之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很快有人发现了我事先预定的情节: “毛泽东的军帽上面没有五角星。”
  于是,交流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五角星是红军的标志,毛泽东没有,说明他离开了军队,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接着,以“毛泽东为什么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个问题为线索,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红军的长征》这一课的学习。
  
  3、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关键台词
  影视材料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关键台词,往往反映了其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环境的主要线索和重要内涵。不仅如此,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有些台词看似平淡无奇,但深挖之下,不难发现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台词背后的历史内涵,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例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时,以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的开头部分作为导入,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什么节节败退?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中“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两个小节,找到答案。几经提示之后,学生终于找到我所设定的该片中二十九军军歌中的一句“狂澜挽转在军人”,并对这句反映国民党军队片面抗战路线的歌词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4、寻找能印证教材要点的情节
  严肃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往往有些情节能反映或印证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如果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清楚,然后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让学生找出能说明这些知识要点的情节,说明理由并进行讨论,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能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比如,在讲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开国大典》中蒋介石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夜视察长江防线时的情节片段:大敌当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违纪在江阴要塞司令部打麻将,并说了很多泄气的话语,蒋见此,无奈之下只好帮输光了钱的江防司令“挑土”将钱赢了回来,并说了那句经典的名言:“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的论述说明这个情节所反映的国民党战败的原因。学生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交流讨论之后,他们基本上认同了“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和“贪官横行,统治腐败”两点。
  
  5、在模仿历史人物中追求体验
  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要求学生积极体验。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以用来体验历史的材料。以往我们经常做的单纯让学生观看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做法在新课程理念视角看来显得比较简单,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模仿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充分体验之后,再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在讲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开国庆典的盛大场面,并且鼓励学生用湘潭话模仿毛泽东那句经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让学生联系毛泽东在政协一次会议上所讲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论断,讨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基本的操作思路
  
  探究式教学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教学过程和程序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一种教学特点,其突出特点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其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引导语的亲和力、激励语的鼓动性、探究的组织形式和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的归纳和提升等等,决定了探究能否真正展开以及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授课教师事先不可不对其作精心的筹划和准备。
  
  1、周密准备,选取最佳片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影视材料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最佳片段,是成功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前提。影视作品都不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其中许多的片段并不一定都与教学要求相符,因而为课堂有限的45分钟选定最有价值的情节片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对照教材反复地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从中选出最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片段。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电脑对不同的情节进行剪辑,制作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