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世界

作者:栾传大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演中,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本文根据胡主席的讲话精神以及在中国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研究17年的实践与经验,就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传统美德教育,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一、建设和谐世界呼唤传统美德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产生、形成、拥有、保留一定的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将那些历史流传下来、具有文明影响、有益于世代发展、可以继承的伦理道德文化遗产,叫做传统美德。以传统美德为内容,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自觉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人类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古代文明中心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启示。一定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经济发展、一定的文化影响下生成与发展的,而又影响决定这个地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兴衰与发展,有着稳定、凝聚、和谐、统一、促进的作用。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的罗马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分析这些古文明中心的古代帝国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兴衰的直接原因都与其生成的经济与文化成果是否得以继承有紧密关系。如中华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所以兴而不衰,或衰而不亡,其主要原因除了继承其古老文明的经济成果之外,其古老文明的文化成果得到了继承也是重要的原因。而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的骤然衰败,其直接原因也是因为缺乏支撑统一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根基的凝聚力。
  生存发展是文化,失败灭亡亦是文化。可见,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是本地、本国、本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发展力、凝聚力、亲和力和规范力。吸取古代世界文明中心兴衰的经验教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以史为鉴,对国人、对族人、对后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这不仅对本国、本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建设都是不竭的精神动力,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也具有潜力无穷的动力作用。
  世界存在的不和谐问题需要传统美德。世界经历二战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流,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天、地、人关系紧张不和谐,天灾人祸频发不断,局部战争杀戮时有发生,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宗教对立,假丑恶事件屡见不鲜。天有病,原因在地球,地球有病,原因在人类,人类有病,原因在思想、在伦理、在道德、在文化。过去,各国普遍注重科学技术、注重经济建设、注重人类自身生活享受,而普遍忽视人文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人类基本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传统美德教育,存在诸多非文明、非道德、非和谐因素,霸权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已所不欲、强加于人,成为某些国家、某些民族的价值追求。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缺乏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缺乏对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有的义务权利的礼义责任教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公正民主、互惠共赢的和谐伦理规范要求没有得到认同和有效的操作保证。
  实践证明传统姜德教育有利于和谐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由点到面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倡导的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美德精神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总结了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也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和共同心声。
  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世界,倡导世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挖掘、整理、弘扬本民族、本地区、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我们坚信,各国家各民族都有本国、本民族自己的传统美德,只要抱有一种尊重和谦虚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加强沟通,平等交流,开展好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对本民族文化建设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就是对世界和平,全球和谐建设,也一定会有所裨益,它不仅有利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和谐建设,而且有利于人类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世界和谐、友好合作和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传统美德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精神资源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的宝库。也是和谐世界建设的精神资源。
  传统美德从内容上来概括,包括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东西方的古代传统美德,多半集中体现在东西方的文化经典著作以及专门的论著之中;多半反映在东西方的民俗民风传统节日之中;多半蕴含在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表现之中;多半包容在世界几大宗教的教义之中。比如爱国爱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文明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美德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美德精神的动人故事,如巴斯德为祖国尽心尽力、拿破仑诚待士兵、爱因斯坦与纸篓、安徒生的坎坷人生等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并得以认可、提倡、践行与守护。虽然其明显特点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宗教性、文化性、继承性,但是透视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传统美德。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点,即向善、爱善、劝善、护善、为善、行善、慈善,追求真善美,厌恶假恶丑。对这些美德精神,虽然由于国家、地区、民族、历史不一样,其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其理解水平、判断标准,各有看法、各有依据,但是只要彼此尊重、善于吸纳、互相学习、相互包容,立足世界和谐,挖掘整理本地资源,去粗存精,科学诠释,为大家公认的世界传统美德的主要德日体系一定能构建起来,并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发挥出凝聚、引领、提升的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为建立和谐世界作贡献
  
  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酷爱和平、不畏强暴、讲究文明而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貌、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的“形”,又是中华民族的“魂”。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教育派别都很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并把它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引导人们,用刑法整齐人们,人们因惧怕而免于犯罪,但不能消除反抗心理;用道德引导人们,用礼义整齐人们,人们因耻于犯罪而乐于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