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以学定教”的十年研究
作者:韦国锋
[关键词]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思想革命——专注于课堂教学变革的思想创新。这种教学思想转变的标志,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学法指导”的热潮,使课堂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学生和学习。从90年代中期开始,基础教育刊物上出现了一个关注学生和学习的全新的教学主张,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以学定教”。
一、“以学定教”的提出
1994年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杨福海老师以“重视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为题,在《课程·教材·教法》(1994.3)上发表文章,同年又在《小学语文教学》(1994.4)上发表《要切实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提出:“我们必须树立‘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观念。”文章讨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问题。这是笔者查阅到的最早提出“以学定教”的文献,但文章没有阐述“以学定教”的内涵。
1994年《内蒙古教育》刊登了李其华老师的文章《以学为轴认真备课》,文章中说:“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都是备课的重点,教师应该充分地研究自己,找出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以教引学,以学定教。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扬弃自己。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在‘教’与‘学’的矛盾中,达到预期的备课效果。”这是从教师“备课”角度来提出“以学定教”,强调教师既要备自己,也要备学生,两者兼顾。但这仍然不能当作“以学定教”的定义。
以上两位老师所提及的“以学定教”,没有阐述其内涵,只当作教学观念和教学操作(备课和教学程序)上的一个想法。
1996年11月,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柳州市举办了全区小学中青年教师语文、数学优质课堂观摩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达4000多人。笔者作为主持人在讲话中提出:看课要更多地观察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要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在观摩活动期间,贵港市教研员告诉我,他就“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提法在本市参加观摩的老师中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是1/3的老师同意,1/3的老师反对,1/3的老师不明白其含义。
此后,笔者率课题组带着“以学定教”的观念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与实验表明,“以学定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一般都被教师掌握在手里,教师的主导常常就是“主讲”、“主问”、“主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徒有其名,实际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改革必须从改变这样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方式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研讨,笔者于1997年写成题为《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文章,发表在《广西教育》上。开篇就明确提出:“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这是“以学定教”的比较全面的定义。文中还提出“以学定教”的四大教学原则:学路优先原则,学法优先原则,能力优先原则,思维主线原则。相对于教师的“教路”和课文的“文路”,新的课堂教学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路径放在优先位置予以保障;相对于教师的“教法”,新的课堂教学主张优先保证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相对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新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先,引领知识学习、技能发展和情感体验;同时也主张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思维方案为主线,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以学定教”的理论定位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课题组对“以学定教”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的课题以“活动导学”为主题,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同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
1998年,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覃伟合发表了《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施活动导学实验研究》,对“以学定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这一教学观的变革,首先冲击和逆转了传统的‘训导’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而后有困,而后有教,教引导学、教学相长、学而后瞳的先进教学思想。这一转变趋势的根本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形成自学的能力。它主要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把自学视作为重要的环节,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注重将学和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做法的最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理生活能力。这种教学的新思想充分反映出对传统教学的逆动,把学生的学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并且使传统教学观中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大方位的旋转,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与“以学定教”相应的是“以学评教”。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一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能否演好独角戏,而是看全体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舞台上是否能‘动’(动手、动口、动脑)起来;二是看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活动容量是否适当,教师本身的‘教’的活动是否得到适度控制;三是要判断一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依据学生综合的学习效益,即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发展了多少能力,而不是依据教师这节课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来评估;四是判断学生是否会学习,要看他们是否灵活地科学地运用相应的学法。”
1998年,笔者在《试论面向知识经济的基础教育》一文中指出:“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的发生、传播和使用过程,使基础教育逐渐摒弃那种以教者为主宰、以教定学的专制型教学策略,从而发展新的教学策略。这就是教与学发生了重点转移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以科学高效、个性张扬的学习策略作为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1999年,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党雪妮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入选《人民教育》的“新星舞台”栏目。笔者为此写了一篇评介,对党老师的教学品格进行了阐述:主体优先,学法优先,交际强化,资源活化,持续发展,并指出这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品格定位:以学定教,凸显主体。
笔者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定义“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原则:把“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作为“活动导学”的基本原则。这比“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更明确有力。作为一个思想性鲜明的课堂教学原则,它要求相应的课堂教学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