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而不信”问题的初探

作者:李宗飞

我们党反腐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
  四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当代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关键。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高中学生正处在获得“自我同一性”,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学而不信”,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会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角色混乱”。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允许学生对课本知识存疑,改变过去那种无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实际状况,仅以笔试的卷面答案进行评判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效评价机制和办法。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存疑”,既不能不管不问,不了了之,也不能武断否定,粗暴压制,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特长和优势,进行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
  
  4.对“学而不信”问题的教学反思
  
  “学而不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远未成为每个教师都去分析和寻找教学对策的重要课题。这暴露出我们日常教学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搞“应试在围着考试转,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知识、观点你信不信没关系,只要能记住就行;考试时你自己的观点有没有不重要,只有按课本观点回答才行。至于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等,仍然停留在会议和论文的“理念”中。
  其次,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存在。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以学生为本”的现象, “要关注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质疑”,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却对学生的“学而不信”问题置之不理,仍然按老师的意志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教材中心主义”做法,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存在来看待。
  其三,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顾规律的蛮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品德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建构要以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实现。“学而不信”,正好暴露出了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为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可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却忽视“学而不信”问题,使教学变成了无视基础,不顾规律的蛮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