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反思

作者:赵菲菲




  [摘要]《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仍然颇具影响。为此,必须反思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且可以考虑将择校合理合法化,使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
  [关键词]就近入学 教育公平 择校
  
  一、就近入学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保障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当时国家鼓励建设一批省、市、乡重点中小学,以提高全民的义务教育质量。这种政策上的倾斜的确促进了当时基础教育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却表现出很多负面作用,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这种矛盾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择校现象成风,并且引发了许多负面现象,如高额择校费、教育腐败等,由此演变为严重的社会不公和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为扭转这个局面,确保就近入学,出台的治理择校问题的有关政策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治理义务教育择校高收费的政策实施阶段,素质教育政策视野下的“择校”治理阶段和现今以教育均衡思路禁止择校的政策考量阶段。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价值趋向于“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就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问题,如禁设重点学校以根治择校风。
  
  二、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目的是要保证教育的公平,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发现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1 就近入学政策剥夺了个人教育选择权,缺乏人文关怀。为了贯彻就近入学政策,目前我国坚决禁止在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中进行择校,一律遵循“免试划区就近入学”原则,学生不得跨“学区”选择学校,学校也不得选择学生。依靠行政手段来压制个人教育选择权并没有能够完全杜绝人们的择校行为,反而是剥夺了人们应有的权利,违背了教育民主化的原则,引发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个人利益的意识浓厚,人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国家的需求,它更多地内化为个人需求,那么民众对教育进行选择便是必然之举了。
  
  2 就近入学政策使择校成为更有钱、更有权的人群的权利。划区就近入学有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它作为一项制度是人人应该遵守或应该接受的。然而,制度的有效空间是有限的,而且“划区就近入学”政策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伸缩性。如在推行“划区就近入学”的同时,地方政府又允许学校预留部分招生名额供择校使用,这就为那些拥有足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资本的人以变通的方式超越制度的束缚创造了条件。因此,禁止择校剥夺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选择权,对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的社会群体并不起多大作用,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部分人享受优质教育服务而另一部分人只能接受较差的教育服务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就近入学政策对于社会中下层来说更是一种不幸。
  
  3 就近入学政策容易造成户口歧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从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以来,不少家庭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到理想的学校上学,不惜一切到学校所在社区购置房产,进而实现户口的迁移,以达到择校的目的。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人群难以用购房的方式来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只有听从政府的安排。从这方面看来,就近入学政策反而是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大了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性。
  
  4 就近入学政策降低了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就近入学政策规定,义务教育招生按照户口所在地进行排位分配。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公立学校,无论质量高低,都不用担心生源问题。即使教学和管理很差,也会有学生来上学,也会得到政府扶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存在生存危机,学校之间没有了竞争,那么薄弱学校还有动力迎头赶上,优质学校还有动力继续进取吗?长期严格的就近入学政策很容易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机制的僵化,一个没有竞争的教育市场必将导致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
  
  5 就近入学政策容易诱发薄弱学校搞重点教育。国家为了根治择校之风,维护就近入学政策,禁止办重点学校、重点班。但是,就近入学政策有可能间接引发部分学校办重点教育。因为当薄弱学校获得和优质学校相似的生源后,这些薄弱学校会无比重视那些难得的优等生,为了重振学校,打响名声,他们会给这些优等生特别的关怀,配备全校最好的师资力量,给予特别的学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建立重点班,着重培养这些优等生。弱势学校为了快速取得成绩,以牺牲中下等学生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代价。所以说,就近入学政策给了弱势学校生源,给了弱势学校经费,很有可能也诱发了弱势学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办学思想。
  
  6 就近入学会限制学生的拓展。从学生自身发展而言,按学区划分入学会使学生的选择相当有限,反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学生从幼儿园到初中已经有超过10年的时间在同一个学区就读,不能接受到更多元的文化以拓展视野,容易养成偏狭学区意识。
  
  三、主要原因分析
  
  1 实施就近入学政策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熟。就近入学政策从政治角度来看,追求的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即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政局的稳定。就近入学政策要发挥这样的功能,就要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并且接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大致相当的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就近入学要求政府能够保证提供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质量大致相当的教育,即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失衡,校际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不同地区所拥有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是极不相同的,而这些资源必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当时经济文化条件所能提供的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得不实行重点中学政策,实行精英教育,政策的倾向人为地造成了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而直至今天,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择校观。只要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