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还要重整合
作者:李国华 伍永斌 徐利梅
问,远而视之,有时甚至还相互制掣,起消极作用。在德育改革中,我们对各个处室、部门在体制上、职能上进行了改革与调整,要求各个部门都要在学校德育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如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五点’‘五化’整合德育资源,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就特别注重整合,其中,教研室提出计划方案,进行理论研究与思路设计;政教处对相关活动进行规划部署,负责组织实施;教导处结合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德育渗透提出要求、督促落实,在安排作文比赛、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时,也注意结合课题内容提出德育要求;总务处根据课题要求进行校园规划与建设,充分考虑其育人效果;各年级结合班级工作具体落实各项德育任务,并加强检查监督;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等则结合各自工作予以配合。这样,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配合衔接,形成一盘棋,形成合力,从而产生了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
五、整合途径。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与机制
1 整合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与环境。德育既需要开展显性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又需要良好的隐性环境与氛围,以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实施各项德育活动,另一方面则大力加强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如我们结合新校门、体育馆、科教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与公寓等建筑的建设,对校园布局重新规划,使各种建筑既整齐划一,又错落有致。这既美化、绿化、亮化了校园,也使草木含情,让墙壁说话,使学生时时得到美的润泽和滋养,良好的环境使校园每处设施都成了德育资源,每个地方都成了德育场所。这种将显隐结合,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能有效改变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其具有一种亲和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形成一种德育文化,产生持久影响。
2 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德育运行机制和网络化德育场。德育不能学校“独舞”,而应是学校、家庭、社区“共舞”,才能营造良好的大德育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校就与耒阳市教育局一起开展了“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大德育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通过数年探究与实践,已形成一个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区德育为依托,政府行为为保证,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有机衔接、互相配合、协调同步的大德育运作机制与网络化社会德育场,使校内外的德育力量有机整合,效果大大提高。近年来,我校先后与耒阳火电厂等单位合作,开辟了20多个德育实践活动基地。我们还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或邀请老干部、老模范来校作报告;或请当地驻军对学生进行军训;或组织学生到蔡伦纪念园、党史陈列馆参观瞻仰。为发挥家庭德育的作用,各年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家长一起交流探讨。根据学校寄宿生、留守学生多这一情况,我们又创建了校、家联系通报制度。此外,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赠送有关书籍,进行家访交流教育方法等多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使家庭德育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3 整合德育与心育,使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其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内心世界十分封闭。再加上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加大,遇到困惑不能及时排解与渲泄,就容易出现心理扭曲,心态失常。若不能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因为学生的“心病”不仅与其个性有关,还与其思想道德密切相关,要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不仅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还需要借助思想道德的力量。在德育改革中,我们注重将德育与心育二者有机整合,既在德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与疏导,又注意在心理辅导中渗透德育。如我们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就将心理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高中三个年级的德育活动中;另一方面,我们又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仅在体育课中设置了心理辅导课,还设置了专职教师,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每天对学生定时定点开放,为许多学生化解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心理疾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