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还要重整合

作者:李国华 伍永斌 徐利梅




  当前人们已日益重视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与人们忽视整合,开发的资源不能匹配、优化组合有关。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又要重整合,注重资源的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配置,才能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一、整合内容,融传统与时代、社会及学生需要为一体
  
  传统德育内容由有关部门统一安排,主要体现社会需要,难以兼顾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以教材为载体,而教材相对稳定,难以及时更新;再加上传统教材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视“生活化”与“情境化”,更难让学生产生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以“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力求构建一种能整合传统与时代、社会需要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一体的德育内容、方式与机制。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五大方面,这是社会的一般要求,我们安排了“国防教育”(军训)、“理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专题,每个专题都注意将传统与时代融合,如诚信教育,既有我国古代有关“诚信为本”的思想,又增加了新时期对诚信的要求。整个内容还注重优化整合,在横向,分别以“适应”、“人格”和“成年”为高中三个年级的中心主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切合各年级学生需要;在纵向,贯穿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五条主线,以凸显社会要求。相关专题形成系列,体现层次性与连贯性。如“爱国主义教育”,高一是“爱校教育”,让学生了解及适应学校;高二是“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保护环境;高三安排了“爱国教育”,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使之形成“爱学校”、“爱家乡(环境)”、“爱国家”的专题系列。通过范围上的由小到大,距离上的从近及远,要求上的由低到高,内容上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感到爱国主义并不空洞抽象,而是切切实实体现在自己身边,促使学生的爱国情感由感性向理性升华。
  
  二、整合模式,使其既有特色,又博采众长,统一中有多样
  
  传统德育活动往往“知”“行”割裂,思想政治课只为“应考”,只重理论“灌输”,学生“知”“行”脱节。为此,我们对各种德育活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一种“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它以我们开发的《德育校本读本》为基础,操作程序包括:设计课案——引读导思——活动体验——评议交流。活动前,组织者先研读《读本》中的专题内容和活动方案,并结合本班实际增删调整,写出课案;然后引读导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思考,产生困惑问题,以诱导学生阅读《读本》;学生阅读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或参观、或调查、或表演、或制作、或观察、或辩论、或探究;最后就阅读与实践中的感受进行讨论,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模式不仅将“认知德育”与“体验德育”联为一体,将割裂的“知”“行”环节重新衔接,还融“生活德育”、“情境德育”的优点于一身。它既有利于学生将获得的道德知识指导行动,体现“知”的作用与应用价值,又有利于学生在“行”中深化认识,将获得的感悟体验予以升华,化为行动,从而在行为表现上“知”“行”统一。为了使模式不单一、僵化,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四个环节灵活调节。我们还以该模式为基础,演绎出以“知”为中心,以“阅读—评议”、“讲座一交流”、“报告—讨论”等多种载体的认知型方式和以“行”为重点,以“操作一感悟”、“体验一反思”、“表演—评价”等多种载体的体验型方式。使活动既有模式,又不呆板;既有程序,又灵活变通;既重学习,又重实践;既有利于情境化,又有利于生活化,能融多种模式长处为一体。
  
  三、整合形式,使其既生动、丰富,又与内容和学生需要和谐协调
  
  德育活动不仅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还要与内容相匹配,和谐协调,才能提高活动效果。传统德育不仅形式简单、手段单一,大多是一些凸显政治主题的“概念化”、“模式化”活动,还常与内容不适应、不协调。实际上,每一种形式与手段都有其优势,也会有其不足。如文本资源容量大、使用方便,语言表述准确,但其内容抽象,容易让学生厌倦。历史文物、自然景观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体验,在耳闻目睹中获得感受,但其开发利用要受时间、交通等条件的制约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形式或手段进行选择时,不仅要看到其优势,还要注意其与内容是否协调,并尽量整合多种方式,使同一活动能吸取不同方式的优势与特点,产生更好的作用与效果。如进行环境教育,我们一是让学生动手,擦墙壁上的痰迹、印痕、小广告;二是让学生用摄像机拍摄校园内丢弃的纸屑、塑料袋,校外池塘中漂浮的杂物,马路旁堆放的生活垃圾,河岸边流出的工业废水等,再播放出来观看。既让学生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有一个强烈的视觉刺激,又使学生感受到消除这种污染破坏所要付出的艰辛与代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此外,选择活动形式还要注意学生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如进行法制教育,我们根据学生反感“说教”形式,就请湘南监狱组织犯人到学校现身说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根据学生喜爱体育这一特点,让学生收看电视中的篮球、排球赛,然后就胜败双方在技术水平、排兵布阵、相互配合等方面进行讨论。这样形式与内容相适应,又与学生需要相吻合,使学生的德育兴趣和活动效果大大提高。
  
  四、整合力量,使“主导”与“主体”相得益彰,各部门相互协调
  
  1 充分开发师生人力资源,将自育与他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整合。德育需要他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它更需要学生自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德育重他育,轻自育,使学生丧失自育意识与自育能力。在德育改革中,我们注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整合,既重教师的启示与引导,更重学生的实践和思考;既重学生个体在德育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又重利用学生团体、组织来开展德育活动。如进行“环保教育”,我们除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外,还注重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让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相关活动。此外,我们还注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主性强的特点来推进德育自主化。通过学校德育网站设置“考试需不需要老师监考”、“我们应不应该买盗版产品”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使活动既有教师的引导,又能促使学生自己到网络中搜集材料,自主探究、交流争辩。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判断、自我评价、自主选择的自育能力,又有利于减少时空因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制约,使德育“实践”活动能经常化,使自育与他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整合,发挥更好的作用与效果。
  
  2 充分发挥各个处室、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其在德育中密切配合、相互协调。过去的德育活动往往是政教处一家的事,其他处室大多对德育不闻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