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分享阅读让儿童在快乐中悄悄成长

作者:叶青青

水平的词素意识(morphological awareness),增强了他们对母语字词的分析和操作能力。
  3 插图具有很高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最早发育的后天能力之一。如果一件物体先以鲜艳的色彩和较大的面积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他就会对这个事物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兴趣。因此,图文并茂的图书才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书籍。分享阅读故事读本中的插图色彩丰富、颜色鲜艳,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表现手法幽默且富有创意,而且图文紧密呼应。插图形象地诠释了文字的含义,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插图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形、音、义的高度结合,这样不仅能降低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而且能充分激发和引导儿童的自主阅读。
  
  (二)分享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学习,而是分享乐趣
  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就是由于它强调的是“享受”,以享受快乐作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达到其他目的的基础,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成人不给儿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而是以两代人共同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为目的,这就缩短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快乐,同时也避免了他人的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保证了儿童的阅读积极性,让儿童在自主安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逐渐喜欢上阅读。
  
  (三)支架淡出的教学过程,让儿童从“听故事”安全过渡到“读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经常要求家长给他们重复讲述那些他们已经很熟悉的故事。这是因为儿童第一次听故事时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难以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相联系;而在第二次讲述之后,儿童已经熟悉了故事情节,他们就可以把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每一次听故事都会有新的发现。
  分享阅读也强调重复,随着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儿童可以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语言。当成人朗读上一句的时候,儿童可以在心中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于是,在成人朗读的同时,他们可以开始尝试着跟读。当儿童对故事变得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成人可以逐渐将声音减小,语速放慢,甚至故意停顿,给儿童说出下一句。通过这种支架(scaffold)淡出的过程,儿童开始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逐步过渡到独立阅读。与此同时,他们也就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胜任感,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更大的阅读热情。
  
  (四)不以识字为目的,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大约从3岁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言语表达能力,拥有了大量的口语经验和相当程度的口语理解能力,在头脑中建立了大量语音与语义的联系,这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形和音之间的联结。
  分享阅读主张成人和儿童共用一本书,成人为儿童逐字指读。一边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发音,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一字音一字义”的三项掌握。这种学习是在儿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与目前在美国兴起的“从上下文中学习”的要求相吻合,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对儿童的长期发展更有意义。
  
  (五)利用儿童的口语经验,实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充分互动
  普通的阅读方法往往发生在读者和读物之间,而年幼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口语经验,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种口语经验,那么这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分享阅读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之前,成人可以引导儿童对整个画面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充分的想像,成人静静地聆听儿童的讲述,必要时加以示范和指导,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在阅读过程中,成人和儿童可以就故事情节进行一些非正式讨论,或者对儿童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觉得下面可能会发生些什么?”等等,让孩子体验到事件的内在逻辑性,分辨前因后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种和成人进行成功交流的互动经验,不仅可以深化儿童对故事中有关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这对于培养他们日后的社交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六)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为了让成人和孩子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分享阅读还设计了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比如社会性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儿童的阅读经验,深化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让儿童的书写、绘画、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有调查显示,中国儿童平均在8岁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而西方儿童一般是在4岁,这组数字让我们震撼,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阅读不是进入小学之后才有的事情,阅读能力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石,在学龄前期就应该被充分地重视起来。而学前阶段的阅读教学,重中之重是让儿童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分享阅读,作为一种理想的早期阅读教学方式,它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