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正确对待同伴冲突,提高中学生应对能力
作者:孔冬梅
等,从而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应对方式的教育活动。它应兼顾正面教育和治疗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更包括广大的正常学生。其基本任务是教育广大的学生具备基本的应对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养成在与同学冲突情境下研究应对方式及积极应对的良好习惯。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促进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应对教育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3.开设冲突管理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管理冲突
国外的学校已经纷纷开设冲突管理课程,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管理冲突,并形成了许多的案例、练习与教材,这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冲突中学习成长。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起步,可以在借鉴、探索中前进。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创设有关应对教育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对的能力和技巧。如果应对教育的开展只停留在课程和讲座上而滞步不前,应对教育势必走上成人化、课程化的模式或误区,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所以,应当创设一定的应对情景,使学生有时间、空间进行应对实践,通过应对实践把应对知识转化为应对能力。此外,通过规范、改善学生原有的不良的、非适应性的、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形成良性的、适应性的、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如教师通过观察班上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确定讨论题目,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有人抢你的东西怎么办”,“有人给你起外号怎么办”,“被人误解了怎么办”,“听到别人在背后说你坏话时怎么办”等等。这样,通过一定的应对情景,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应对意识与能力就能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其原有的应对就会得到规范、改善而形成良性的应对方式。
4.建立健全学校和社会的心理辅导机构,丰富学生的应对资源
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充分有效的心理资源,是学生积极健康应对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设施建设,如加强对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各位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使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教师都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如优化心理咨询室内外环境,设置“解忧信箱”等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其利用度等。
应对教育的开展,除了学校要负起责任外,还需要广大的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社会方面,要从思想认识和舆论等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对状况,使之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对学生进行应对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多给子女讲解一些有关应对方面的具体知识,锻炼他们的应对能力。总之,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应对教育才能有实效,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素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