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正确对待同伴冲突,提高中学生应对能力

作者:孔冬梅




  [摘要]中学生同伴冲突是中学生人际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中学生同伴冲突的原因,以及常见的冲突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以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同伴冲突 应对策略 冲突管理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有关同伴冲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传统观点通常将同伴冲突看作是一种不良行为,为此试图予以干预和制止。近年来,随着对同伴冲突的深入了解,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在儿童交往过程中同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
  中学生群体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冲突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而同伴冲突是同伴间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冲突,不同于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亲子冲突和师生冲突,它更有利于中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减少,同伴冲突导致的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对于青少年协调与别人的合作关系及认知能力、社会采择能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和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了正确表现、表达、体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辨认、识别对方的非言语信号,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促进了青少年社会情感的发展。此外,通过冲突后的反思,个体可以直接接受到对方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发展对自己行为的内部控制。然而,同伴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不仅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造成青少年恶性事件。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学生的同伴冲突,通过多方面的帮助与辅导,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一、中学生同伴冲突的原因
  
  中学生冲突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宿舍作息冲突、物品使用冲突、班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冲突、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同学的某一行为看不惯、对方态度或行为损伤自尊、觉得遭受排挤、妒忌别人、挑拨离间等等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事务方面。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个性的不完善。青少年时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但也是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高涨,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赞同自己,很少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情绪比较激动和不稳定,再加上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不起委屈,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喜欢扩大事态、攻击别人;或者自尊心弱,有时更容易感到别人的威胁而“先发制人”。他们往往对朋友要求苛刻,要朋友事事时时顺从自己。这些,都为同伴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条件。
  第二,角色差异引发的冲突。在校园里,除了学生这个统一身份外,学生会、班级干部、各种学生协会负责人等;成为不同学生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尽管他们行为的总体目标一致。都有利于学校及自身的发展,但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时,由于对任务目标的理解有偏差、行为不协调、缺乏沟通等原因,也会出现冲突。
  第三,缺乏人际交往技能。青年学生待人大都诚恳、友善,但有时却好心办坏事,问题就出在方法上。如劝说、批评同学时,不能把握好“度”,“忠言”不仅“逆耳”而且“刺耳”,结果事与愿违。甚至诱发冲突。还有许多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好感和爱心以深化友谊,对交往中的期待满足,以及如何协调处理矛盾、坚持交往准则等等,还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在交往中难免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产生一些矛盾冲突。
  第四,不良道德及心理品质引发的冲突。一小部分学生不良的道德品质,如自私、不负责任、欺骗、侮辱他人等,往往成为校园冲突的直接根源。某些学生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如偏激、嫉妒、猜疑、报复心理等,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并在一定的情景下酿成冲突。在个别经常挑起冲突的学生身上,我们还会看到缺乏怜悯、同情心,行为冲动,富于攻击性且不计后果,对人冷酷无情等人格障碍的影子。
  第五,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冲突。中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形式各异的家庭结构及教育方式,都会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其性格形成、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他们走到一起,生活在一个宿舍,学习于一个班级,进行近距离的人际交往时,冲突就难以避免。
  
  二、同伴冲突中常见的应对策略
  
  冲突应对策略是指儿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战胜他人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或方式。它是冲突问题的核心,主宰着整个冲突的进程。策略的使用旨在控制冲突局势,使个体内部或冲突双方获得平衡。个体在冲突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实际上反映了其社会化水平及社会技能的高低。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的个性、性别、社交地位等,均影响其在同伴冲突中的解决策略的运用。中学生在处理同伴冲突时,采取的处理方法呈现多样化,也会随着冲突情景变化而变化。
  在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中,排列在首位的是攻击(争吵、打架、威胁命令)。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结果只会恶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发生恶性的打架事件。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只是一时的发泄,中学生在此处理方法中并没有习得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是屈从。一般表现为弱势一方对强势的屈服和退让,这样表面会缓和矛盾冲突,但实质上只会助长一方的威风,引起以后更多的冲突。回避或冷处理反映了中学生逃避冲突或不愿与冲突对象和解的心理,它不利于同伴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同伴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还有可能会引发下次乃至更多的冲突。
  第三是干预和求助。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积极的冲突应对策略,它反映了中学生渴望和平解决冲突的愿望。协商和事后和好的应对策略是同伴冲突的积极应对策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在协商和事后交流过程中,双方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所感所想,通过反思,提高当事人的角色选择能力,提高中学生的移情能力,从而习得正确的应对冲突的策略,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三、积极开展冲突的应对策略的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应对能力
  
  1.积极开展冲突观教育
  冲突观教育是冲突教育的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对冲突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冲突及其影响,形成关于冲突的正确的观念和看法。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冲突,认识到冲突可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如可以带来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激发创造力,为人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使他们认识到冲突结果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对待冲突的态度,为建设性地应对冲突奠定观念上的基础。
  
  2.积极开展应对策略教育
  应对策略教育是冲突教育的最核心内容。所谓应对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能力,包括对交往行为的理解、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善解人意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