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防治睡眠疾患 享受睡眠人生

作者:黄席珍




  睡眠疾病,对于公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字眼,甚至还没有被大多数医生所重视,以至于睡眠疾病经常被漏诊或治疗不当,导致由其引发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徒劳无功或疗效甚微。实际上,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许多疾病都与睡眠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病症一旦确诊是由睡眠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则必须采取有别于传统的治疗方案。
  睡眠疾病共分四大类,分别为睡眠障碍、深眠状态的疾患、伴随精神及神经科与其他内科疾病的睡眠疾患和建议提出的睡眠疾患,常见病症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梦游症、磨牙症、嗜睡症、睡眠遗尿症、睡眠不足综合征、时差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等等。目前我国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老年群体睡眠疾病的发病率更是高达40%。睡眠疾病与年龄、体重、精神、遗传、生活方式、内在疾病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失眠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困扰人们的两大常见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睡眠中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在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超过30次,每次暂停时间超过10秒,就可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实验室检查可以测出血氧含量的降低。尽管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最明显的特征是打鼾,但打鼾者未必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偶尔打鼾或鼾声均匀,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称为“良性打鼾”。可是“恶性打鼾”就不一样了,打鼾的人不仅仅呼噜声音大,而且总是打着打着就不喘气了,过上十几秒甚至几十秒才又随着一声很大的鼾声重新打起鼾来。患者本人对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缺氧及反复憋醒耐受性很强,甚至发展到死亡都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在打鼾者中,大约20%的人是“恶性打鼾”,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高达40%。含酒精的饮料、精神安定剂、催眠剂与抗组胺药物均能加重打鼾。对重度打鼾者应做鼻腔、口腔、软腭、咽喉及颈部的详细检查。这种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重要,如不经治疗,中、重度患者5年病死率达11%~1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因复杂,但通常是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这些情况多见于遗传、鼻咽部的疾病(如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和肥胖等。白天表现为醒后头痛、血压升高、头晕、口干、咽痛、嗜睡、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夜间表现除打鼾外还会发生憋醒、失眠、多梦、夜间出汗、夜尿增多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最终恶果之一是患心脑血管病,而心脑血管病已居全球疾病死因首位。在此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睡眠疾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应给予积极诊断治疗。
  另一种常见的睡眠疾病是失眠症,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失眠症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噩梦。那么,怎样才算患有失眠症呢?由于睡眠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诊断失眠症,不是看他能睡多长时间,而是看他在有了睡意上床后,是否3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觉醒时间是否超过30分钟,且白天有无不适症状,睡眠质量如何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出现偶尔的、短暂的失眠是难免的,只要自己适当休息,及时补充睡眠,经过调节一般不需要服药就会恢复正常。如果失眠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头晕、头痛、心慌、心烦等症状,明显影响白天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功能时,就可以确诊为失眠症,失眠持续不足3周的为短期性失眠,超过3周的为长期性失眠。失眠症可以带来一系列损害,包括精神无法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
  治疗失眠症的常见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治疗。小剂量短时间使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安眠药有依赖性或成瘾性,可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因此要严格遵从医嘱,不能滥用;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以情绪因素为主的疾病,如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和焦虑状态等。
  除去失眠症专科请医生诊治外,失眠症患者应多做自我调节,以下我们就给予大家几点关键提示:午休时间不要太长;避免激动,学会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晚上避免强烈的体力活动和过度的脑力活动;晚饭吃得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临睡前喝水不能过多,避免半夜频繁起床如厕;按照身体时钟的节律按时上床按时起床;上床就是睡觉,不要在床上读书、看电视或吃东两;白天做些运动,但注意不要在傍晚的时候大量运动;如果不能入睡,就先起床,做些事情(如读书),安静放松一下,等有睡意的时候再上床睡觉;起床后慢慢伸展身体使肌肉放松温暖起来;要打哈欠就尽量打,这样有助于氧气交换;早上起床后冲个澡有助于恢复精神。
  
  科学睡眠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
  肖高辉
  
  睡眠是不可忽视的生存要素,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个鼎足。而一般的健康理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睡眠这个重要因素。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估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对自己的睡眠进行个性化的科学管理,科学安排睡眠。
  * 锁定适宜的睡眠时间
  不同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只睡4~5个小时就神采奕奕,而有的人却需要睡十几个小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科学睡眠讲究的是睡眠质量,而并非睡眠时间。如果您在白天很有活力、很有精神,那就表示您已得到了充分的睡眠。年龄是影响睡眠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根据调查,成人睡眠时间大多在8小时左右,65岁以上老人在6.5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太长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可能会改变睡眠和觉醒的正常周期,使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反而对健康不利。对于觉得自己睡眠时间过长或者过短的人,可以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也就是调整自己的睡眠一觉醒节律,重新设定体内的生物钟。首先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睡眠时间,然后安排好每天入睡利觉醒的时间。慢慢地,你的睡眠、觉醒会听从你身体的指示,睡眠时间与你设定的生物钟同步,你就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 养成科学的睡眠习惯
  赖床会紊乱生物钟 有些人喜欢赖床,即使睡够了也赖在床上再睡,其实此时似睡非睡,处在半梦半醒中,最大的危害是扰乱了你的生物钟,使睡眠没有规律,久而久之会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的姿势要适宜 有心脏疾患的人,最好多右侧卧,以免造成心脏受压而增加发病概率;脑部因血压高而疼痛者,应适当垫高枕位;有肺部疾患的人除枕高枕外,还要经常改换睡姿,以利痰涎排出,胃见胀满和肝系疾病者,以右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者,应力避压迫痛处而卧。总之,选择舒适、有利于病情的睡姿,有助于安睡。
  睡眠注重守时 无论睡多长时间,都应每日按时就寝利起床,以顺应自己的生理节奏。不要轻易打乱睡眠规律,这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前提。
  注意足部保暖 脚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对寒冷很敏感,因而保暖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足部凉的人的睡眠质量比足部舒适暖和的人要差,所以,睡眠要注重足部保暖,每晚临睡前,用一盆热水泡洗双脚,水温保持在60~70℃,两脚互相搓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睡眠。另外,床褥要保持适宜温度和长度,避免足部受凉。
  重视午睡 人体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时、中午1时和下午5时,有3个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午睡足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午睡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