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关爱孕育生命的暖房,对“瘤”say no

作者:李立华




  可保留卵巢,又面临着一个以后会不会长卵巢癌的问题。残留卵巢长癌的概率据说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很小。而且据说残留卵巢长癌的概率比未做切除子宫手术的卵巢还低一些,那就更少见了。但这总是一个疙瘩吧。
  不过这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争议不大(比切宫颈争议小)。三十多岁以下,当然应该保留卵巢。四十多岁时一般要好好查查、看看、摸摸,切去一个质量差的,保留一个好的。卵巢上发现有可疑的病变,都给它挖掉。五十岁左右了,切除卵巢,术后给小剂量雌激素,让她慢慢适应适应。
  子宫切除,保留卵巢,术后也常出现卵巢功能不足的情况,更年期早早就来临了,而且症状较重。病人问医生,医生说:不会吧?卵巢没动啊,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客观存在。我们这样想:卵巢的血液供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子宫过来的,另外一个是从外侧面的卵巢动脉过来的。子宫切除后,从子宫来的血液供应肯定是断了。卵巢动脉理论上仍然可以供血。问题是供应量够不够?是否也会多少受点手术的干扰?有人报告术后雌激素水平下降1/3。
  
  子宫终于要切除了
  子宫肌瘤大小超过妊娠3个月,出血症状厉害,或者合并功能性子宫出血,人都贫血了,压迫症状也很重,肌瘤是多发性的,随诊过程中发现肌瘤增长速度很快,不能排除恶变情况,已经没有生孩子的任务了,年龄离绝经还远着呢,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做过肌瘤剔除手术后又复发了……有这些情况那可真得考虑切掉子宫了。子宫肌瘤是切除子宫的第一原因。
  切除子宫过去主要是开腹做,少部分是从阴道内切除的,现在用腹腔镜做已经逐渐多起来了。如果肌瘤、子宫太大,就弄碎以后再弄出来。
  女人没了子宫,有人可能心理上有些负担,这得慢慢适应,要想得开,放得下。在生理功能上倒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大影响。前面讲,子宫除了月经和生育之外,可能还有目前尚未明白的功能。但这个功能可能也影响不太大,如果有什么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发现了,因为手术都开展100多年了。
  
  药物保守治疗仍在试验中
  人们一般都怕开刀,所以药物治疗比较容易受欢迎,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药能有药到病除的效果。现在知道的药物就有十多种。最好的疗效报告是瘤体缩小一半,停药后有的又恢复原来的大小。相信将来会研究出“一把抓”的药物来,现在就先介绍一些尚未成熟的药。
  第一大类药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简称GnRHa吧。具体制剂也有约十种,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布舍瑞林、那法瑞林等,都是注射针剂,价格很贵,副作用较多。每月或每天打一针,要坚持3到6个月。用药期间闭经,这叫药物造成的假性闭经。
  第二种药是米非司酮(RU48b)也叫息隐,原为药物人工流产用药。每日口服25毫克,连续服用3个月。也引发闭经。
  第三种药是三烯高诺酮(R2323)也叫内美通。原为治子宫内膜异位的药。可口服,可阴道放,每周服两三次,每次2.5毫克到5毫克,用半年到两年,副作用较多。药很贵。
  第四类药已不太用了,因为它们连暂时缩小的疗效都没有,如睾丸酮、妇康片、棉酚、丹那唑等。
  第五类是些中成药,如宫瘤情、百消丹等。疗效不确定。
  笔者在此向广大读者呼吁,治病用药千万不要跟着广告走。广告都是把自己的药吹嘘得神乎其神,其实只是想掏你的钱袋。
  
  其他治疗方案
  一要讲讲放射线人工绝经。子宫肌瘤生长离不开雌激素。我们对不愿意手术的病人采用人工绝经的方法,用仅为治疗癌肿1/10的放射线剂量,在腹部照射10天,不痛不痒,不住院、不开刀,就绝经了,也叫去势吧。卵巢功能就消失了,不分泌雌激素了,子宫就很快萎缩了。有一个病人的肌瘤原来大到肚脐水平,都缩到摸不着了。子宫出血和严重贫血也治好了,甚至连血压都降到正常了。早年我们做了近百例,现在不做了。
  二要讲讲介入治疗,就是在大腿根做一个小切口,把动脉导管插进去,推送到子宫动脉中去,注射塑料或海绵微粒。这些微粒就进入子宫肌瘤的供应血管中去而把小动脉给堵死了。子宫肌瘤因无血液供应就坏死、萎缩了,据说可以萎缩一半呢。
  
  结束的话
  
  子宫肌瘤不能谈“预防”,因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防不胜防。
  一般的病多少有些症状,如发烧、疼痛、吐泻、咳嗽等,这就促使你去看病。这个子宫肌瘤却是一般没有症状的,你自认为自己健康得很,其实子宫里已经长了瘤了。因此要想早诊断此病,那得普查。普查勤做当然好,再拖拉也应该两三年做一次吧。妇女普查,光做个用手做的妇科检查是不够的,至少应该做个B超检查(这只是冲着子宫肌瘤、卵巢肿瘤说的,如果想查宫颈癌那还应做宫颈刮片呢)。预防做不到,就抓早期诊断嘛。
  有的子宫肌瘤患者非常紧张、忧愁,我想她主要是怕恶变。其实这恶变率非常小,不要自寻烦恼。不过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也不对,要严格遵守定期复查的办法,这才能防患于早期,争取在最佳时机处理问题。
  不孕的患者应及早诊治。
  目前,不要对药物治疗抱太大的希望,也许以后会发明出能“一把抓”的药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