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让生命不再苍白

作者:赖永榕等




  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 铁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缺铁性贫血应该怎样防治?专家如是说——
  
  认识缺铁性贫血
  □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教授赖永榕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的贫血。铁缺乏症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严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铁缺乏症的患病率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妊娠妇女、育龄妇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均是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多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如下:
  1、贫血的表现:如头昏、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
  2、组织缺铁的表现: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的表现,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粘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
  3、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出血、胃区疼痛、腹泻等,多数患者就医时贫血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及体征。
  如果属于铁缺乏症的高危人群,有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临床诊断
  
  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应包括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查。一般以血红蛋白(Hb)为准,凡成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者即为贫血;新生儿期血红蛋白值<145 克/升、1~4个月时<90 克/升、4~6个月时<100 克/升,6个月~6岁者<110 克/升,6~12岁<120 克/升者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血红蛋白90~120 克/升(女性110 克/升)属于轻度,60~90 克/升为中度,30~60 克/升为重度,低于30 克/升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145~120 克/升者属于轻度,120~90 克/升为中度:90~60 克/升为重度,<60 克/升为极重度。
  
  专家介绍
  赖永榕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副主任兼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广西医科大学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西血液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血液病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在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血液科博士后扶云碧/教授孟凡义
  
  因为各种原因缺铁而导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贫血
   是—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治疗时必须明确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并作进一步的检查。必须注意,不查明病因,贫血不仅不能根治,而且有时会贻误某些严重疾病的诊治,原发病对患者的危害有时比贫血更为严重,例如缺铁性贫血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引起,忽视或延误这种原发病的诊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发病原因
  
  ◆ 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
  正常饮食者因摄入铁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很少见,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2毫克,分娩、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2~4毫克,月经期妇女需铁量为每日1~2毫克,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每天需铁量仅0.5~1毫克。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也可造成铁摄入不足而引起贫血,此类原因引起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城市年轻女性中。
  
  ◆ 铁吸收障碍
  铁由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约50%患者于术后1~6年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长期严重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铁丢失过多
  (1)失血。这是铁丢失最常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多次急性大失血也可引起本病,如食道和胃底静脉破裂。反复鼻出血、咳血以及阿司匹林引起出血性胃炎,也常发生本病。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出血的可能性。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毫升时,相当于丢失铁40毫克,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
  (2)游离铁丢失增加。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
  (3)血红蛋白尿。大量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心脏内黏液瘤,铁从尿中排出,引起缺铁。
  
  治疗:找准发病原因 口服铁剂
  
  首先需要去除引起缺铁的病因,针对引起贫血的原因治疗,如驱除钩虫,控制慢性失血,治疗慢性消化系疾病、妇科出血性疾病。
  其次,补铁药物治疗,目的在于补充血液和组织所缺的铁,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并补足贮存铁。
  (1)口服铁剂。常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碳酸亚铁等。以上药物均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补铁剂不宜放置过久,以免被氧化而影响疗效。口服铁剂常有胃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每日补铁剂量不宜大,重在每日坚持服用和针对病因治疗;过量的铁剂如果超过胃肠道吸收的能力则等于浪费,而且增加不良反应。铁剂服用时可加服维生素,以促进铁的吸收。铁剂服用后,大便常会变黑,这是正常且无害的现象,停药后会消失。
  一般服用铁剂1周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随之贫血症状好转,3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为了补足贮存铁,必须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
  (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毒性反应较多,仅在因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效果差,或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而不能耐受的情况时才选用。
  
  预防保健
  ◆ 合理膳食
  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但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达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
  其他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减少铁的吸收。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不要偏食、节食,不过量饮浓茶甚至嚼食茶叶。高危人群应多进食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