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狙击幽门螺杆菌:征战“溃疡”3大战役
作者:张 禹 姜 泊 任玥欣等
疫苗:预防的有效武器
□ 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授 邹全明
幽门螺旋杆菌似乎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这种病菌的惟一自然宿主。据估计,全世界约50%的人胃部都“藏”有幽门螺杆菌。这种感染在幼儿时就形成了,通常是母亲传递给孩子,而且细菌可能留存于胃中直至一生。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起始于胃下部(胃窦)。尽管大多数感染者平时无症状,但有15%~20%的人可以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其中有极少数人还可发展为胃癌。
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栖居部位的特殊性,以及对一些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单纯依靠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又这么高,也不可能对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进行根除治疗。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消化性溃疡防治难度仍然很大。国内外专家均认为,如果能从源头上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会大幅度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
疫苗研制“倒计时”
我们知道,疫苗是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武器。接种疫苗使白喉、麻疹等很多传染病都很少见。同样的道理,若能研制出幽门螺杆菌疫苗,预防其感染,应该是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途径。
从1995年开始,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成立了36人的课题组,进行了8年的艰难攻关,研制幽门螺杆菌疫苗。2003年5月,国家一类新生物制品“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准同时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2004年12月又获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该疫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目前唯一进入临床试验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同时亦为国际上第一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幽门螺杆菌疫苗。
“征服”慢性胃病
幽门螺杆菌疫苗不同于其他疫苗,它不仅能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起一定治疗作用。据现已完成的动物实验阶段结果表明,该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达90%以上。
在研究中,我们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原有研究基础紧密结合,连续突破了研制中的多个关键性技术难题。一是采用独特的基因工程疫苗分子构建模式,在黏膜表面产生免疫力,避免了以往因幽门螺杆菌在黏膜表面感染而难以预防治疗的情况。二是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成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动物感染模型。三是克服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疫苗的破坏作用,提高了疫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疫苗采用口服剂型,适应胃肠疾病特点,具有长效缓释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
现在,幽门螺杆菌疫苗正在顺利开展Ⅲ期临床试验,要真正在人类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发挥作用,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治病解惑
问: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有何区别?
姜泊教授:它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间断性的疼痛,尤其是空腹时比较厉害,进食后可以减轻疼痛。而胃溃疡是在进食后半小时症状加重,空腹时又减轻。值得注意的是,消化性溃疡甚至在夜间也会经常发作。另外,一般消化性溃疡患者有反酸、烧心现象,甚至可能会有恶心症状出现。
问:幽门螺杆菌为何能在胃内存活?
邹全明教授:我们知道,胃酸的酸度很高(空腹时胃液的pH值为0.9~1.5,有食物时为2~3)。在这种环境下多数细菌会被胃酸杀灭。幽门螺杆菌为何能生存下来呢?因为其有一种适应性的酶和蛋白,使细菌对酸的抵抗力增强,同时还会产生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蛋白,使局部的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细菌的“寄居”。幽门螺杆菌还会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触酶,可躲避中性白细胞的“追杀”。
问:哪些因素易诱发溃疡病?
张禹教授:以下诱因可促使或加速发生溃疡病:(1)情绪: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忧虑、沮丧等情绪,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2)饮食:食物过冷过热、吃泡菜、饮烈性酒、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3)吸烟: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4)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皮质类固醇激素、水杨酸钠等药物,可刺激胃黏膜诱发或直接造成胃溃疡。(5)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消化性溃疡病。
专家简介
张禹 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教授。从事消化和肝胆内科数十年,曾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和多家刊物的编委、特约编审或顾问。主编、合编大型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322篇,并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医学科普文章。
姜泊 博士、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常委,多家杂志编委,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长期从事胃肠疾病和大肠癌早期诊治的研究工作,精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尤其是肠镜下诊治早期大肠癌和肠道炎症性疾病。
邹全明 重庆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室中心主任、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药中试研究基地暨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等职务。长期从事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生物制药学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
编后:有人把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漏屋顶”现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被比喻为屋顶,胃酸为雨,由于幽门螺杆菌破坏了黏膜屏障,造成“漏屋顶”,下雨(胃酸高)就会使屋子里面积水(溃疡形成);不下雨(药物抑制胃酸),屋子里面可无积水(溃疡愈合),但根本的措施是修补好屋顶(根治幽门螺杆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