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药品通用名时代来临
作者:张 宇
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开始施行。新规定要求,药品通用名须显著标注;药品商品名不得与通用名同行书写,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所用字体的1/2……
2006年6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卫生部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拟定一个处方用通用名的实施管理办法,切断医务人员和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保证医院和患者用药方便和用药安全……
最近,国家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出台新规或发表讲话, 重点整治“一药多名”现象,重申药品“通用名”的主导地位,淡化药品“商品名”。“一药多名”问题再次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
对于老百姓来讲,恢复药品通用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药名上的变化那么简单,它必将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医药费用支出,甚至是多年来形成的就医选药习惯……
“一药多名”之乱
说到“诗仙”、“医圣”、“茶神”,大家都知道这分别是李白、张仲景、陆羽的雅称,这些称谓甚至比他们的本名更易为人们口口相传。但是, 当看到“百服宁”、“泰诺”、“必理通”这三个药名时,您知道它们其实都是同一类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吗?
这就是所谓的一药多名现象。
我们知道,药名一般分为通用名、商品名和别名。药品通用名是国家药典或药品标准采用的法定名称。它的特点是通用性,反映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如格列吡嗪、对乙酰氨基酚等,一种化学成分的药品只有一个通用名;商品名又称为商标名,是企业为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品牌给自己的产品注册的名字,如美吡哒、泰诺;别名主要是某药曾在一段时间里使用过的一个名称,有时有多个,是药品的习惯用名、曾用名,也是不规范的名称,如扑热息痛。
而现在药名的“乱”,就乱在商品名上。
一药,到底有多少名
当我们到医院就诊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在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份药品名单,他们时常不断地查看这份名单,并借助电脑或者“备忘录”类的东西提示自己。
难道是医生的业务水平不高,不得不临阵磨枪?如果您真这么想,那实在冤枉了他们。不信就看看下列一串毫无联系又拗口难记的药品名:伊贝特、艾司莫、异乐定、艾狄莫尼、欣康、莫诺美地、臣功再佳、力唯、山苏、舒必莱特、丹佐、依索曼、丽珠欣乐、千新、诺可达、格芬达,鲁南欣康……
您能想象这么多药名实际上对应的都是一种药吗?是的,它们其实都是一种药——“单硝酸异山梨酯”,一种用于预肪和治疗心绞痛的药物。
同样的,仅“阿奇霉素”—种药品,就有“那琦”、“津博”、“维宏”、“亚思达”、“派芬”、“希舒美”、“抒罗康”、“博抗’、“泰力特”、“齐诺”、“舒美特”等11种商品名。红霉素则有“严迪”、“利君沙”等名字,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有“利复星”、“来立信”等多达几十个名称……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根据有关统计表明,在200种常用药品中,有4个药名的占20%,5个药名的占25%,6个药名的占25%,7个药名的占15%。我国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仅1000多种,但相对应的商品名竟多达万余种,平均1种药就有十多个商品名。试问,谁能将这么多的药名一一记住?
一药多名,让药价难以退烧
为交往便捷,我们已经舍弃古人“字”、“号”、“名”的繁复,取名字的时候一个“姓”加一个“名”就够了。那为什么最应该简洁明了的药品名称,一种药品却动辄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药名呢?它给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镜头一:黄老伯有好几种慢性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复查、开药。这天,黄老伯一脸疑惑地拿着处方划完价,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等在外面的老伴忙问是不是病情又严重了?黄老伯摇摇头:病倒是有好转,可这医生开的药我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每次开的药都不一样,药名我也不认识,可医生说成分都是一样,这不,一划价,这药费又贵了不少……
镜头二:在某医院的药房,多种相同规格、相同通用名的药品被放在一起,但仔细一看,它们的价格却相差甚远。通用名都为阿奇霉素的药品,规格为250毫克×6片/盒(瓶)的片剂,定价为21元;但一种商品名为希舒美的辉瑞公司产的阿奇霉素片剂,规格一样,定价却高达80.6元。同为门冬氨酸钾镁,一盒产自安徽,其商品名叫潘南金,每支价格1.28元;而另一盒产自浙江,商品名叫维欧路,每支价格52.64元……并且,越贵的药出的单越多,那些便宜的已经在药房囤积了很久。
看完上面两个镜头,可能读者已经看出了“一药多名”与药价虚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药名翻新,源自利益驱使
自1996年国家开始整顿药品价格秩序以来,中国药品市场已先后历经大大小小18次降价。但是,老百姓的买药支出却丝毫没有减少。其实,这就是“一药多名”惹的祸。
简单地说,就是当国家对某一种药品实行降价的时候,药厂就对这种药品进行“翻新”。药品主要成分不变,换一个名字(商品名)以新药的名义重新上市、重新定价。药厂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老药起个新名,然后铺天盖地做广告,这种药名顾客容易记住,来了就要这药,价格自然就高了。举个例子,常用的某品牌滴眼液,其实就是氯霉素滴眼液,名字一换,原来8角钱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变成了10元左右1支!
“一药多名”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问题是,医药企业以注册“新药”逃避国家降价措施。而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药物会有这么多的商品名,而国家屡屡对药品实施降价,老百姓却难以得到实惠的原因。
用药安全呼唤终结“一药多名”
一药多名问题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国家重拳整治的对象,并不仅仅因为它变相增加了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负担,还在于它在用药方面造成的巨大安全隐患。专家指出,我国每年因吃错药而住院的患者多达250多万人,药品名称混乱则是导致用药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隐患一:医生、药师重复用药,用错药
真实案例:50多岁的余女士因为连日来发烧、全身酸痛去县医院看病。医生很认真地为她做了一系列检查,诊断为感冒,便为她开了一种名为“雅司达”的解热镇痛药对其进行治疗。
余女士回家后,按时服用医生开的药。可感冒症状没见好转,反而觉得一阵阵的头晕,结果在一次久蹲起身后突然晕倒在地。家人手忙脚乱地把她送到医院,经查是血压偏低引起的暂时晕厥。可余女士以前从来没有低血压的病史,怎么会突然发生低血压晕厥呢?
直到家人把她前几天服用的“雅司达”拿给医生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医院药房的药师一时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