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养生益寿文摘

作者:佚名




  不渴也喝水。水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在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及防病保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老年人机体反应迟钝,口渴时表明体内缺水己相当严重。老年人饮水不足,会使肝、肾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大,甚至形成血栓,诱发多种疾病。因此,不渴也应主动定时补水。
  无病也咳嗽。咳嗽实际是在肺部大扫除。由于空气污染,有害物质和烟尘越来越多,使人们易患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疾病。无病也咳嗽可以清除肺部的污染物。
  无便意也入厕。排便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方式。汉代养生家王充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此,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要入厕,保持大便畅通。
  无喜事也欢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容满面,精神焕发,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杀伤细菌的活性。每天要主动寻欢乐,多谈喜事,使自己笑口常开。
  无病也就医。定期体检是防病的一项关键性措施。预防可以早期发现隐患,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无病求医比有病求医更高一筹。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文/韩德承)
  
  梯子与晕眩
  
  一次同学聚会,大家都是近二十年不见面了,有的人已是“成功人士”,有的人境况还比较窘迫。闲聊起来,大家的言谈举止间渐渐有了差别,有的人满面春风高谈阔论,有的人渐渐少言寡语,吃饭时也呈小集团式地分坐,好像重新划分了亲疏。于是感叹岁月弄人,使原本在一个屋子里平起平坐的一群人有了如此差别。
  座中又有一位仁兄,上学时成绩一般,身材也较矮小,从未引人注目过,现在却已经是某局的局长。酒酣耳热之际他给大家讲了个笑话,说是他手下有个大个子职员,该职员从进他办公室汇报工作到走出他办公室,短短的10分钟不到,身高从1.85米变成了1.70米不到。众人急问原因,他哈哈大笑道:“被我熊的!”(熊为方言,呵斥的意思)众人都笑。在大家的笑声中,他在座位上顾盼自雄,好像有了身材高大的感觉。我笑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想起了过去曾无数次温习过的几句格言警句,这些句子都与梯子有关,像“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攀登”,“勇气是一架梯子,其他美德全靠它爬上去”,“梯子上的横档从来不是用来休息的,只是为了在一只脚迈向更高一格时,另一只脚可以落一下脚”……
  在生活中,你可能走过许多实实在在的梯子:金属的、石头的、木头的……你也可能走过了许多象征性的梯子:荣誉、金钱、职位……那么多的梯子,有通往楼层的,有通往山巅的,有通往金字塔的尖顶的。但就像梯子一级一级的错格一样,人也会在梯子上产生晕眩感,迷失自己,忘记了自己的身高,以为脚下的台阶就是大地,于是,有的人因仰望而自卑,有的人因俯视而目空一切。
  (摘自《中年读者》文/弦子)
  
  老年人要吃点零食
  
  人体需要各种微量元素,老年人吃点零食,对延年益寿、祛病强身大有裨益。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数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微量元素硒,一般成年人每日膳食中硒的供给量约为50微克就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但老年人每日硒的生理需要则为100微克,而硒的不足正是冠心病、白内障以及某些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对老年人来说,平时常吃些含有硒元素的花生、核桃、葵花子、板栗等零食,对延缓衰老、增强健康,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吃零食还有着积极的心理保健作用。
  但吃零食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数量不宜过多。零食不能像正餐那样,它只是一种补充。因此不可过量,否则也会影响健康。
  2.掌握好时间。吃零食应在两餐之间或夜间工作、学习之余感到饥饿时,以补充正餐的不足,并以易于消化的零食为宜。
  3.不吃熏烤、油炸的零食。因食品经熏烤、油炸后,极易产生有害的物质,对身体健康有害,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或引发癌变。
  4.不宜多食冷饮类零食。因寒冷刺激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减弱消化功能,易诱发胃肠炎等疾患,冷饮对儿童、少年、老年人更为不利。
  (摘自《周末》文/赵叶)
  
  养生要有一颗平常心
  
  清淡,被人们奉为健康饮食之根本。可除了饮食,我却觉得,为了保健养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保持一颗平常心更重要。
  记得曾看到过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谈自己的养生之道:“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对于这个“不要秘诀”,季老是这样解释的:他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比如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黄,等等,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凡是觉得好吃的东西就要吃,不好吃的东西就少吃或不吃。思想上清淡,心里没负担,胃口自然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侵了。”
  季老的“思想上清淡,心里没负担”,折射出了一种“清淡”的人生观:人的嗜好差异性很大,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别人行之有效的经验,你拿来照搬未必能行得通;反之,你的经验之谈,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异类。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方为上策。
  庄子有句名言:“安时而处顺。”放到养生问题上,就是不要有那么多禁忌,不要给自己设那么多条条框框,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做难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设法解决,有困难努力克服。心平气和、清淡为人,健康长寿便水到渠成了。
  (摘自《生命时报》文/笙炻)
  
  德以养生仁者乃寿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机体无病”就是健康。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新概念——健康不仅涉及人的身体方面,而且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并把道德修养作为精神方面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来倡导以德治国、以德治家、以德治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要方》中说:“德行不允,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明代吕坤在《呻吟语》道:“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光明磊落的人,无论何时都心底踏实,勿须担惊受怕。这样不仅能避免负性情绪造成的伤害,而且有助于大脑皮层的正常运转,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增强,把身体的血液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体的免疫能力,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
  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指出: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神经过敏等病症,从而减寿损命。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人进行为期14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人格低下、性格怪僻的人,其死亡率比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高出2.5倍。
  所以,为了健康,人们除了要注重体育锻炼、讲究饮食平衡、保持生活规律外,还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摘自《健康忠告》文/陈日益)
  

[1]